【器物】“少帥”珍寶 溫熱歷史七十年
購置藏品的時間僅有短短的十幾年,擁有藏品的時間卻長達六十多年,哪怕是在生活舉步維艱的時候,他也絕不出賣珍藏,“少帥”張學良無疑是一位真正的 “嗜書畫如飲食”的大收藏家。
民國時期,收藏界最負盛名的莫過于“四公子”了,其中除了清宗室溥侗、袁世凱之子袁克文、直隸總督張鎮芳之子張伯駒,另一位就是“東北王”張作霖之子張學良。世人風聞“少帥”的遺世風流,而甚少了解其收藏至珍。這些珍品除一部分永遠佇立在圖書館里等待著好奇者的翻閱外,另一部分正以拍賣的方式尋找著它們新主人。歷經戰火硝煙,飽受顛沛 流離,它們浸染“少帥”特有的神秘風煙,而更添魅力。
購置藏品的時間僅有短短的十幾年,擁有藏品的時間卻長達六十多年,哪怕是在生活舉步維艱的時候,他也絕不出賣珍藏,“少帥”張學良無疑是一位真正的“嗜書畫如飲食”的大收藏家。今年是張學良將軍誕辰110周年,中國嘉德推出了“少帥墨緣―張氏家族藏珍”專場。繼1994年臺北蘇富比推出“張學良定遠齋藏書畫”專場大熱收藏界之后,這位影響中國近代史的風云人物再次以拍賣其收藏品專場的形式與公眾見面。
監禁時的張學良用宋美齡送的收音機聽廣播 (本刊資料庫/圖)
云林煙艇圖張宗蒼(1686-1756)立軸水墨紙本估價: RMB 30,000,000-50,000,000 (本刊資料庫/圖)
風流“公子”大風雅
在中國近現代收藏歷史上,“定遠齋”齋主張學良是個重要人物,所謂“民國四公子”之一。這樣的稱謂,不只是炫耀其豪門出身,更是點明其共有的風雅特色—喜好古物,皆是藏之大家。溥侗精于治印,酷愛劇藝,乃金石、碑帖收藏名家。袁克文的藏書樓富甲古籍界,兩位張公子則嗜好古書畫。張學良在二十多歲掌管東北軍政大權時就四處搜羅名貴書畫。
著名鑒藏家張伯駒《春游瑣談》說,曾有一冊張氏書畫的油印本目錄,記載其藏品有241種,633件之多。其中不乏王獻之、董源、趙孟頫、吳鎮、王蒙、文徵明、沈周、唐伯虎、仇英、徐渭、朱耷、石濤、鄭板橋等歷代名家真跡,赫赫有名者有王獻之的《內含帖》、董源的《山水卷》、 郭熙《寒林圖》、宋徽宗的《敕書》、謝元的《桃花》等國寶級藏品。
就藏書而言,張學良頗有心得。雖不能比袁克文,但也極豐富,不乏孤本和善本。在張學良的收藏中,最為著名的大概要算王獻之的行書名跡 《舍內帖》。“九一八”之后, 《舍內帖》與“定遠齋”許多書畫藏品均被日軍將領盜走?!渡醿忍泛笤虝菏詹赜趥?ldquo;奉天博物館”中,抗日戰爭結束后,流入日本,今已不知下落?!渡醿忍肥菑垖W良一生收藏中價格最為昂貴的一件書畫名跡,他晚年在對唐德剛教授“口述歷史”時,猶對此帖念念不忘。
相較于“存莫之奪,歿則以殉”的收藏者,受過新式教育的張學良顯然更了解文物的社會價值。為此,他延聘了文物鑒賞專家金梁到東北去籌設沈陽博物館。
1929年4月沈陽故宮正式對外開放后,為了讓博物館館藏文物更加豐富,張學良也率先捐贈文物。主政期間,他還支持東三省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讓這處前朝舊闕第一次有益于社會。而博物館的建立,也有利于故宮建筑和藏品的保存維護,這些也為中國未來的博物館事業做了有益探索。
聚散離合終有時
張學良一生百年,收藏古書畫七十載,藏品豐厚,但也如他浮萍般的人生一樣,歷經戰火硝煙,飽受顛沛流離。在其漫長的囚禁生涯中,這些血脈源長的藏品成了他重要的精神寄托和心靈慰藉。
張學良藏品一部分存于東北,抗日戰爭中散失。另一部分,藏于西安行署中,西安事變后由愛人趙一荻等人親自護送至浙江省奉化溪口。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這批書畫藏品又隨他先后輾轉于安徽、江西、湖南、貴州等地,最后轉運到了臺灣。
張學良也一直在考慮自己百年以后,如何處理這些歷經坎坷從祖國內地遷到臺灣來的珍藏品的最后歸宿—他和趙一荻去世后,這些跟隨他們多年的文物,放在哪一家學?;驁D書館里最為妥善,誰可能代替他們保存和利用這些歷史文物。
1993年,張學良將一部分收藏以個人名義,無償捐獻給臺灣東海大學圖書館,超過2000冊之多。東海大學的董事長周聯華是張學良和趙一荻多年摯友。1964年張學良和趙一荻受洗和結婚,周聯華先生是見證人。在這批捐獻的書籍中,包括歷史、宗教、美術、哲學各類書籍,還有一些日本學者研究“大帥”張作霖的著作。許多明代書籍上面,都有張學良親筆所作的眉批。一些英文書刊上還可見到張學良對一些單字單詞閱后所加的詳細注解。圣經、明儒、宋元學案上張氏所加的注釋都是用工整的毛筆小楷,本身就有珍貴的文物價值。在陽明哲學等書籍中,張學良甚至整理出可供后人披閱的人名、地名目錄索引。足見“少帥”隱而不彰的學問功夫。而更多的珍貴文物,張學良不想把他們留在臺灣。除了島上潮濕的氣候讓他生厭之外,還有心理上難以言喻的障礙—那里監禁和消磨了他的生命,這也是他多年來一直希望離開臺灣的真正原因。
1993年冬天,張學良和趙一荻終于告別他們生活了三十多年的臺灣,飛往美國夏威夷作永久定居。而留在臺北舊居里,還有一批珍貴藏品。張學良委托侄女張閭芳代為管理。張閭芳想為兩位老人定居海外積些養老金,于是和蘇富比公司一起籌劃了拍賣。張學良和夫人趙一獲開始不贊成,中間猶豫,最后勉強同意。
到了夏威夷的張學良,身邊難以割舍的還有一批珍貴的書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得知張學良有捐贈的意愿以后,主動表示,可以接受張學良的任何合理要求。在這以前,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部”曾對張學良進行過口述記錄。友誼是逐步形成的,1995年張學良經過慎重的考慮,他將帶在身邊的最后一批收藏品,也無償捐獻給哥倫比亞大學。
這些珍貴的文物送交給哥倫比亞大學后,受到校方重視,決定馬上在該校的圖書館成立“張學良和趙一荻書齋”,以便將上述文物分開展出。該館由張學良題寫了“毅荻書齋”的館名。至此,張學良身邊最后一批私人藏品也不再屬于他個人所有。
人事已盡,人世很長
1994年4月10日下午3時,臺北新光美術館二樓因張學良的“定遠齋”而被聚焦。這是張學良幽居半個世紀以后,首次對自己的多年隨身藏品進行公開處理。其中不僅包括謝元、吳道子、徐渭、鄭板橋等諸多名家的絹本手卷真跡,還包括《君臣圖》、《出相圖》等幾幅已經流傳了幾個世紀的顧繡珍品。
這次拍賣,吸引了來自香港、臺灣、東南亞和美國、日本等地的收藏家、古董商匯聚一堂,經過激烈的競拍,“定遠齋”所藏書畫拍品無一流標,總成交額近1.4億新臺幣。
香港蘇富比中國書畫部主管張超群曾對媒體回憶說:“1994年‘定遠齋藏中國書畫’拍賣造成的影響力,內地收藏界有親身體會的人可能不太多,因為當時內地才剛剛興起藝術品拍賣??稍诤M?,那真是極其轟動,觀者如云。中國的臺灣和香港,以及美國、日本等地的中國書畫大收藏家基本都到場了,207件東西全部被人買走,成交總價超出預估兩三倍,就連拍賣圖錄也成了難得的收藏資料。在當時的經濟環境下,這場拍賣的成交結果已經很讓人驚異了。”據當年關注這場拍賣的臺灣媒體在報道中披露,這場拍賣的大買家有兩個,分別是香港收藏界名人張宗憲和另一位古畫經紀商、前蘇富比紐約地區古書畫部主任張鴻,他們各自經手買下了超過千萬新臺幣的張學良舊藏。
有分析家認為,拍賣能夠獲得空前的成功,不僅僅是因為這批書畫本身的價值,也因為它們與張學良在云山霧罩般歷史面目下形成的個人魅力早已融為一體,海內外收藏界才會有這么多想象和激情。
就在今年,中國嘉德又征得15件張氏舊藏。讓人驚艷的是,此次露面的14件書畫珍品,均為首次出現在拍賣市場上,這無疑將大大刺激藏家的“味蕾”。中國嘉德方面負責人說,“特別是張宗蒼的《云林煙艇》軸,不僅被著錄清晰,更是使用了精美的宮廷紙張,使得發墨效果更佳。而顧正誼《秋林歸棹圖》則成為了研究當年松江畫派的重要史料,特別是上面還有董其昌等大家的題跋,更使得該畫作在繪畫史占有一席之地。”
除了畫作本身之外,張學良夫人趙四小姐親手縫制的畫套也成為了一大看點。畫套錦緞花紋雅致,針針線線,一絲不茍,張學良藏室名“定遠齋”,因此其藏品多鈐有“定遠齋”、“定遠齋主人”、“毅庵”、“漢卿”等藏印。鮮紅的鑒藏印跡,歷歷在目,猶見少帥風雅倜儻。
張學良已經作古,而他的收藏至珍,除了一部分永遠地佇立在圖書館里等待著好奇者的翻閱外,另一部分正在以拍賣的方式讓自己找到新的生命,新的主人。
部分“少帥”藏品拍賣成交價
張學良藏達70年的絹本長卷《桃花》為北宋畫家謝元所繪,估價300萬至500萬新臺幣,最終以1655萬新臺幣成交。明代王寵書法《行書》、藍瑛的設色山水手卷、趙之謙的水墨花卉等古書畫也都以超出10余倍的價格拍出。
張學良收藏的近現代書畫分量不多,而許多是張大千的大作。他們彼此締交50多年,始終相互敬重、關懷,也成就了一段深刻的翰墨情緣。因此在拍賣會上,張學良收藏的張大千的18幅作品也成為角逐的焦點。其中三幅作品,《湖山清舟》、《水竹幽居》、《秋聲圖》分別以1050萬、520萬和390萬新臺幣成交。
張學良的藏品也讓收藏家們收獲了物質的豐厚的回報。其中最為典型的一個例子,是在翰海2003年8月推出的王寵《行書十律》,就是當年張學良定遠齋的珍藏,成交價為176萬元,而其1994年的成交價格為379萬新臺幣(約合98萬港元)。
608 (本刊資料庫/圖)
仿李營丘寒林圖黃鼎(1660-1730)立軸 水墨紙本雍正丁未(1727 年)作估價: RMB 1,500,000-2,500,000 (本刊資料庫/圖)
牡丹山禽華(1682-1756)立軸 設色紙本估價: RMB 3,000,000-5,000,000 (本刊資料庫/圖)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