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資訊】把戲臺子搬進大自然
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全國號稱有山水實景演出的劇目在100部左右,每部投資都會超過1億。在天下奇觀面前,唱出來的人生和跳出來的情感在還原歷史的同時,也盡可 能地在盈利之余把原生態修補的活兒也給攬了。
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全國號稱有山水實景演出的劇目在100部左右,每部投資都會超過1億。在天下奇觀面前,唱出來的人生和跳出來的情感在還原歷史的同時,也盡可能地在盈利之余把原生態修補的活兒也給攬了。
有 人開進井岡山唱紅,有人占據避暑山莊展現清朝盛世,有人登頂泰山修禪,有人到開封府上再搞個《清明上河圖》,有人去呼倫貝爾草原祭祀個成吉思汗……據不完 全統計,現在全國號稱有山水實景演出的劇目在100部左右,每部投資都會超過1億。在天下奇觀面前,唱出來的人生和跳出來的情感在還原歷史的同時,也盡可 能地在盈利之余把原生態修補的活兒也給攬了。
舞臺導演們通過高科技與現實景觀的結合,把原本不太可能實現的1:1還原故事 背景的舞美工作 給解決了。有人問,為何不像拍電影那般在哪個荒郊野嶺造個城?有是有,你看澳門新濠天地何猷龍的大手筆搞出來一個劇場專演《水舞間》,請問中國還會有多少 人會有這樣鐵定能收回成本的膽識及構建完美的配套娛樂服務設施去投資數億人民的幣再建個劇場?
演戲其實賺不了幾個錢,靠贊助也只能大家吃個飽,靠賣票根本是自尋死路;拍電影動態需求大,場景一個接一個地穿插穿越,而戲臺子只能有一個,不可能這山頭演一幕那湖畔再來一幕。所以,把舞臺選好 了,等于成功了一半。自然舞臺配上燈光、音響、座位和其他機械升降裝置,在“盡可能少”破壞原生態的情況下,天然舞臺就弄好了。成本投入少,而出來的效果 又是如此震撼。這種行為其實給了那些“天下景點一般抄”的頹廢旅游業吹來春風,死板的游山玩水成了在異次元空間里的幽會,那感覺可比在廬山上對著膠片機投 影看《廬山戀》好多了。如火如荼的劇院革命風潮之后,現在,大家開始打自然景觀的主意,劇院只是個面子工程,沒有的得建一個,有了的要再建個好的,但它的 存在不會給各位帶來任何好處。而實景演出,帶動的最大利益產業,可是地產??!
要說這中國實景演出第一個吃螃蟹的,還得是張 藝謀導演的紫禁 城版本歌劇《圖蘭朵》,唱得那叫一個蕩氣回腸,全世界人民都認識到中國舞臺藝術的整體實力???,那舞臺,擱世界上哪塊地都不對,就得在中國,在北京,在太 廟。全球舞臺藝術復興之路在太廟給烘托了一把,外國友人那叫一個興奮,叫好聲壓倒一片。其實卻少有人會去質疑“砍掉了幾棵樹???”“歷史建筑一磚一瓦是否 完好無損???”“舊時的皇城也要厚著臉皮去拉客害不害臊?”
于是,張藝謀率領兩名干將王潮歌與樊躍組成“印象”系列,把實 景演出的概念更 加具體化。全國各地都興起了“印象”潮,簡直供不應求。中國市場太大了,優秀景點也太多了,哪里都想通過旅游發展來促進招商引資和房地產開發。原本莫名其 妙的荒山野嶺,瞬間成為了眾人哄搶的香餑餑。另一名所謂實景演出的泰斗梅帥元,強調的是“天人合一”,這法則用在任何朝代都是適合的。他的作品《禪宗少 林·音樂大典》,當時還請來了譚盾和黃豆豆作為相關藝術創作人。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歷來是人們掛念的素材,只要地方好,哪怕故事老掉牙,配上由此相對應的 華麗服飾和壯觀儀式感的復原,也能成就一臺大戲。事實證明,他確實成功做到了這一點。
從2010年起,以張軍為首的一小撮昆曲愛好者,在上海青浦朱家角包下了一個舊時大戶人家,5月到11月間每周末上演人們夢寐以求的《牡丹亭》,場面不算宏大,投入不算奢華,可是燈光這么一打,場景修繕一 番,還真還原了600年前的大戶小姐書生的思想纏綿生活,你說如果地方戲曲都這么好看時尚,何來非得給這些好得不得了的藝術形式封一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頒發世界級瀕臨滅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稱號?我想,張軍結合譚盾與黃豆豆這類大牌藝術家一起做實景清雅演出,在延續昆曲文化的同時,也充分利用了一直閑置 著的這所馬氏大宅,環保。算算,如果要重新打造一個舞臺布景,得浪費掉多少材料啊。這就應該是實景演出給人類生活帶來的思考和哲理。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