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資訊】環保紀錄片究竟在做什么

當環保日益成為公共話題,特別在進入本世紀以來,環保紀錄片開始大行其道,它們黑白通殺、左右逢源,不僅以在國際影展上屢屢獲獎為標志來證實其在藝術和正義 上的雙贏(如美國前副總統主演的《難以忽略的真相》),而且其中不少,如《鳥的遷徙》、《家園》和《海洋》等在票房和DVD市場上亦都賺到了大錢。它們為何如此受歡迎?是因為它們所彰顯的環保理念喚起了觀眾內心的共鳴嗎?

當環保日益成為公共話題,特別在進入本世紀以來,環保紀錄片開始大行其道,它們黑白通殺、左右逢源,不僅以在國際影展上屢屢獲獎為標志來證實其在藝術和正義上的雙贏(如美國前副總統主演的《難以忽略的真相》),而且其中不少,如《鳥的遷徙》、《家園》和《海洋》等在票房和DVD市場上亦都賺到了大錢。它們為何如此受歡迎?是因為它們所彰顯的環保理念喚起了觀眾內心的共鳴嗎?

視覺納粹和迎風吐痰

這些可姑且稱之為 “主流環保紀錄片”大致 可分為兩類:一類如《家園》、《海洋》、《鳥的遷徙》等,無所不用其極地把自然之壯闊美妙展示給觀眾;另一類則如《難以忽略的真相》、《海豚灣》、《塑料 成癮》之類,殫精竭慮地揭示出這個世界已經被人類糟蹋成了什么模樣,為了達成最佳效果,甚至不惜把這個世界拍得如末日、地獄一般。很明顯,這兩類片子使用 了古今中外最常見的兩類群眾煽動術:誘惑和恐嚇—去聽聽希特勒和斯大林的演講就會明白,一切政治騙局多基于這兩類口氣—先承諾如果你按我說的去做的話將擁 有多么美好的世界,再詛咒你如果一意孤行的話將會落入如何悲慘的境地。

特別后者這種飽含威脅的方式,完全不掩飾對觀眾所抱 持的,某種先入 為主的惡意乃至憎厭。近來比較流行的兩部倡導素食的環保紀錄片,《地球居民》和《食物背后的真相》正是如此,兩部片子皆用相當大的篇幅與尺度收錄了提供人 類肉食的動物在屠宰場所遭受的折磨和殺戮,片子的用意很明顯,把這些動物所遭受的一切赤裸裸、血淋淋地平鋪在你的面前,毫不客氣地指著每一個飽受驚嚇的觀 眾的鼻尖吼道:瞧瞧你做的好事!若你還有絲毫人性尚未泯滅的的話,還能允許這樣的慘劇繼續發生嗎?那么至少從你自身開始,從此刻起,開始吃素吧!《地球居 民》里引用了美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在其小說《敵人,一個愛情故事》里的句子:“……當赫爾曼多次目睹對動物與魚類的屠殺之 后,他心里一直這樣想:人類對別的生命的殘暴行為與納粹無異,人類在別的物種面前不可一世,充分表現出了極端種族主義……”而這部片子本身,不僅對于兒 童、女性等不堪血腥殘酷場面刺激的人是納粹,它這種用視覺暴力強化價值觀植入的做法,對一切觀眾來說皆為納粹。

沒有誰能阻攔我們

倒 不是說這種蠱惑和嚇唬都是欺騙,這些紀錄片里的多數內容都是切實可信的,而是說其對待觀眾的態度及其希冀達到的目標,在為這兩者建立關聯時,它們實在有些 不尊重觀眾。影片發行商明白人們挺吃被蠱惑和被嚇唬這兩套的,同時完全不去理會蠱惑和嚇唬,正是埋沒人們獨立思考的兩鏟土。

環 保之所以迫 在眉睫,因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業已崩壞。人類若不痛改前非,別說所謂的可持續性發展,末日指日可待。何為“前非”?多數支持乃至從事環保的人努力去修補人和 自然的關系,力圖使之和諧,令人類繼續無度無量地發展下去—這是令整件事情變得荒唐之處,也是會出現上述兩類荒謬紀錄片的原因—事已至此,人類依舊是在以 獨裁者式的狂妄姿勢、以造物主式的萬能態度在“修補”人與自然的關系,這種矯揉造作實在可悲可笑。被日夜叫囂的環??此埔Wo環境,實際上不過是換個別的 方法表情來繼續吞噬和涂炭環境罷了。

我們須清晰這一點,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是出現了裂痕,而是徹底完蛋了,所以這種關系無從 修補,只有洗心 革面地恢復和重建才或許奏效,當然,這個也沒誰能說得準。那么,人與自然到底曾經、現在、應該,或本來是一種什么關系呢?特別在進入晚年以來,德國電影大 師維爾內納·赫爾佐格拍攝的紀錄片正是對這些問題的徘徊思慮。他拍出了我心目中的環保紀錄片典范。

其中《灰熊人》令人沒齒 難忘。該紀錄片 講述了動物保護主義者提摩西·崔德威(1957-2003)與灰熊一起生活了13年,最后連同其女友阿米·哈格納德一起,被其中一只熊活活吃掉的故事。提 摩西和阿米不過一同生活了幾個月而已,這13年的多數時間里,在渺無人跡的,被一道冰川與人世格開的美國阿拉斯加州卡特邁國家公園里,他僅一個人與上百只 熊和兩窩狐貍生活在一起。片子影像素材大部分取自提摩西在最后五年里留下的大量影像資料,經過選擇和剪輯,再加上導演旁白和對提摩西一些故友家人的訪問, 這部成本低廉、題材駭人的紀錄片的目標明確,明明白白地告訴觀眾,這個中產階級出身、英俊、金發、極其講究外形、口才超好的男人希望成為一只熊,或者說, 希望更具說服力地,至少自己把自己視為一只熊。

當地土著在訪問中說:“我們將對熊的尊重建立在跟它們嚴格地保持距離之上, 提摩西·崔德威 卻恰恰相反。你和熊實在相差太大,你永遠不可能融入它們的世界里去,你若這樣做就是對它們最大的侵犯。”影片里有一個對熊雙眼的近鏡特寫,赫爾佐格的旁白 是:“遠離人類社會后,提摩西信誓旦旦從灰熊的‘完美世界’里所得到的溫情、尊重和愛,在這雙充斥著冷漠,除了對食物的索求外空無一物的眼睛里,是絲毫看 不出來的。”

將赫爾佐格推至大師地位的,以《天譴》和《加斯·荷伯之謎》為代表的1970年代早期劇情片已充分顯示出他對 人類窮狂極傲一 面的興趣,通過對一些孤獨,充斥著臆想和狂熱,總是站在自然力對立面的邊緣人的描述,實現對人類本身某種本質的超現實主義探索。他后來基本在拍紀錄片,或 許正因為他發現不需要什么超現實主義,就在現實世界中,提摩西這樣的超現實之人已比比皆是—譬如他最近在南極拍的紀錄片《在世界盡頭相遇》,拍攝南極風光 或海豹生活絕非本意,他還是好奇那些在南極生活工作的人,他們為什么這么做。那里除了科學家之外就是旅行瘋子,赫爾佐格狠狠調侃了他們一番,他拍了某位吉 尼斯世界紀錄創造者在草場上頂著奶瓶行進、翻著跟頭行進、用單腿高蹺跳躍行進的場面,如此旁白:“南極是世界盡頭,人們在無法去更遠的地方之后,應該去琢 磨怎樣倒騎單車穿越撒哈拉、赤腳攀上珠穆朗瑪峰或用單腿高蹺跳到極點了。”

毫無疑問,在如何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這一點上, 赫爾佐格是極其 悲觀的,說成是末世觀也毫不為過。他用自己的作品證據確鑿地判定,人類已從根本上、從基因和心眼里出了問題—吃素、減排、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都沒有用。一 些東西已經不可理喻、不可挽回地變質發瘋了?!对谑澜绫M頭相遇》里一只離開鳥群,孤零零獨自背朝有食物和棲息地的大海,朝著無邊無際的南極大陸深處而去的 企鵝,可作對此時人類的一種象征,它胖墩墩一搖一擺的樣子惹人發笑,勢必將死在路上的命運則激起觀眾某種詭異的尊重和悲意。“當地人說就算把它捉回鳥群, 它獲得自由后也會即刻回頭,繼續它一條死路的旅程,”赫爾佐格旁白道,“沒有誰能阻攔它,也沒有誰知道它為什么這么做。”

網絡編輯:瓦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