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策劃 行道】扔掉相機,自在行走

因為到達,因為拍了一些照片,似乎就占有了彼地的美景,這是妄念和貪念。旅行者是外來戶,是觀察者,這種觀察可能是快門式的獵取,也可以深入地體驗。對我而言,就是盡量放慢腳步,放慢心態,有時候扔掉相機,多和本地人交流,去了解這里的“自然”。

因為到達,因為拍了一些照片,似乎就占有了彼地的美景,這是妄念和貪念。旅行者是外來戶,是觀察者,這種觀察可能是快門式的獵取,也可以深入地體驗。對我而言,就是盡量放慢腳步,放慢心態,有時候扔掉相機,多和本地人交流,去了解這里的“自然”(本真的狀態,本來如是),才知道“而然”,才會行走得更自在。

“自然”作為Nature的對應,被賦予“自然界”的含義,其實是現代的事。道法自然,自然是兩個字,不是一個名詞,指“本來如是”??赡苡腥耸前阉?Nature來理解的。那古漢語中對應Nature的詞語有哪些呢?至少有兩個:天、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作為最高境界的道,不必言說,不可言說,也沒有什么可遵循,本來就是如此!

1
但我們生活中的“旅游”,既言說得過度,又言說得不夠。旅行團的大巴上,導游是最辛苦的。他必得喋喋不休,講風景,講故事,講黃色笑話,到了景點,又要掏 出喇叭,嘰哩呱啦地背一通課文,還要和別的喇叭比誰聲音更響。而只要是三五成群的國人,免不了也是扯著嗓門高聲談笑,呼喝,即使在博物館、文化遺址這種適 合發思古之幽情的場合。

對自然的風光,喜歡編些“神話”和“傳說”,聽起來,大部分的創作時間不太久遠,且大多無趣、無聊。有些是瞎說,如孫悟空故里、西門慶故里,最近廣東的南嶺還整出一個“朱德真正故里”,欺世盜名。旅游界擅長牽強附會,無中生有,并以此為榮。

這些是言說過度的。

既然“天地有大美”,那就“而不言”吧?倒也不必像鐘擺似的,一下子擺到另一個極端。作為精神上的終極思考,天地之大美,確實無法用言語來準確地描繪,并在時刻變化之中;作為風景,文人墨客、才子佳人們還是可以言說一二的。

中國旅游的解說和導賞,是很薄弱的。文化是表皮,是等著經濟上臺唱戲前跑龍套的小丑。要了解一地,很多時候我更愿意找文化部門的人了解當地風土人情,順便讓他們幫我找地方府志;找動植物研究者了解本地的資源,順便向他們借閱調查報告。

1999年起,“生態旅游”在中國被提及,卻長期被誤讀成“自然旅游”,把大自然僅僅作為觀光之地、休閑之所、氧吧。老子說的“法天、法地”,就是說人類 可從自然中得到學習和領悟。中國的國家公園、各級自然保護區,作為風景區的功能被早早地開發了,但作為學校和課堂的功能,還遠遠不夠。生態旅游,是要在理 解自然(Nature)中感受自然(本來如是的“道”)。

2
為什么很多國人眼中的自然僅僅是物化的自然?這要從另一個常被誤讀的成語“人定勝天”說起。這是曾經被用來激勵民眾與天斗、與地斗,叫高山低頭、讓大海讓路的口號。

其實“人定勝天”原義并不是“人類的力量能戰勝自然”。這句話原為“人定兮勝天”,因為“天”代表“最高”, 整句話是說人心安定、和諧,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按照被誤讀的意思,很自然地就陷入了人類中心主義,把人類看成世界的中心,超越了自然的一部分而成為主宰, 可以對自然進行隨意的支配和破壞。生態旅游,生態就是用來做旅游開發的資源,除了開發,別無價值。持這種心態,行動怎么會落實到真正的環保呢?

海德格爾認為:人是存在的看護者。這是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他認為大地是萬物之母,是人的持久根基。人應接受大地的恩典,讓事物“存在著”。只有讓事物存在,人才能從事物的存在中獲得自己的存在,才能在大地上“詩意地棲居”。

生態旅游,就應該是這么一種旅游:通過走進自然,欣賞自然,了解自然,從自然豐富多樣的存在中感知自我內心世界的豐富多彩。

據說哈佛大學的某任校長,曾經讓哲學家們找一句含義雋永的話刻在哲學系的樓上。哲學家們討論后,建議把古希臘智者普羅泰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句話刻上 去。校長覺得不太對頭,最后從猶太教經書中找了一句“人是什么?應該隨時注意他”。無論我們的腳步是否踏進大自然,都可以有這樣的思考。

3
走進大自然的旅行讓人獲益良多。似乎也可以再談談走得自然。這里的“自然”,指不刻意、不呆板、不上癮。

這兩年,南極、北極成了旅游熱點。從展示的照片看,人類還是主角,焦點還是“我去過南極”。也有人不斷地去不同的地方旅行,以去過多少個國家為榮,卻并沒 有和目的地的風景和人們有深度的交流。本質上,這和走馬觀花的大眾旅游沒什么區別,只求到達,略增談資而已。因為到達,因為拍了一些照片,似乎就占有了彼 地的美景,這是妄念和貪念。旅行者是外來戶,是觀察者,這種觀察可能是快門式的獵取,也可以深入地體驗。對我而言,就是盡量放慢腳步,放慢心態,有時候扔 掉相機,多和本地人交流,去了解這里的“自然”,才知道“而然”,才會行走得更自在。

也許,不必非得遠赴印度、尼泊爾或西藏求道。所在的城市和鄉村,日常生活環境,很可能都有大量被愚鈍之心忽視的美,這種美如自然,也能讓我們認識自我,感 悟生命。也許,還可以對美丑來一個顛覆。很多人有尋找“世外桃源”、“香格里拉”的夢,不滿意都市生活的忙碌和機械。如果非得去云南和西藏才能找到心靈寧 靜,那也只是幻覺。莊子說:“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但“處物不傷物”,不能被這樣的美景和快樂拘住了,變得“只能如何”,從而喪失了流水 一般的彈性和自由。

4
對應著熱鬧而淺薄的中國旅游,書店里擺滿了品質相當的各種旅游出版物,書架前永遠擠著一堆埋首翻閱的讀者。

我更愿意走近一些相對僻靜的書架,拿起像《禪的行囊》、《尋路中國》、《楠溪江下游古村落》、 《蒙古的人和神》這類書。從科學雜志、地理雜志中,比在旅游雜志中更能找到有價值的文章和圖片。從大量的文學和藝術作品中,我增加了對目的地的了解。

中國正式出現“旅游產業”也有三十多年了,和其他國家的發軌跡相參照,也應該到了向生態旅游、文化旅游、個性化旅游深度體驗轉型的階段。近年我提倡“知 游”,提倡在行走中學習,深入了解風景背后的風景,了解人,探索自我,其實不是新發明??鬃釉缇湍敲锤闪?。最近由環保名人扎多老師帶領,15天驅車 4000多公里的青海之行,更堅定了我的信念。以前讀過很多關于西藏的書,聽過很多草原的故事,但這次走進茫茫的雪山草原,住進牧民家里,對藏文明、對游 牧民族才開始有了真正的認識,在我眼前打開了一扇開了一條小縫的門。也惟有置身于那樣的環境中,你親身感受到牧民心中的“天地”,才可能理解他們的情感, 他們對家園的愛。

5
有朋友想騎車去西藏,問我的意見。曾讀過臺灣青年謝旺霖寫的《轉山》,記錄了他從麗江到拉薩的自行車之旅。我順手把書借給了這位朋友。謝旺霖出發前,也曾向朋友們征求意見,但多是反對的聲音。

雖然知道我的意見不重要,但還是毫不猶豫地贊成,再加上一句提醒:要想清楚可能會碰到的困難和付出的代價,并且準備接受。婆羅洲熱帶雨林的原始“獵頭”部 落中,男子成人禮就是把十六歲的少年趕出集體,以森林為家,與飛鳥蟲獸為伍。兩年后,如能活著回來,自然獲得了成人的資格。很多人一輩子從未嘗試過孤獨的 旅行,那很可能是個缺失。
其實重點不在旅行,而在人如何面對孤獨。孤獨迫使你面對自我。面對自我是探索自我的起點,由此走上一條向內不斷深入的精神之旅。

心中自然,才能融入廣袤無際、氣象萬千的大自然,腳步才算是真實地邁了出去。

網絡編輯:瓦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