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策劃 文道】我們是棄嬰,是孤兒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這說的是長安而非陜西省西安市?!吧綆n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這說的是帝都京師而非“祖國的心臟”北京市。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這說的是長安而非陜西省西安市。“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這說的是帝都京師而非“祖國的心臟”北京市。

事實上,文學這個東西在被“四大樣式”(詩歌、小說、散文和戲?。┥w棺論定之前,它不是非此即彼的固體樣式,它近于液體,流淌于一切文字書寫之中?!妒?記》不僅是史學著作,亦為文學史所談論;《出師表》無非一道奏折,卻在中學生語文課上被朗朗誦讀。于今看來,“四大樣式”同樣荒謬。電影電視,網絡報刊, 發言廣告……文學表述是無處不在的。“純文學”是個形跡可疑的偽概念,世上本無之,庸人自擾之。換言之,一篇當代中國文學期刊上發表的糟糕的小說和一則在 手機上傳播的文學意味濃厚的段子,后者更有成為“時代文學經典”的可能。

所以說,我們如果試圖談論文學,那么談論的必將是人類所有的文本遺存。也惟有如此,我們才能稍微弄清楚中國古人在“人與自然”這個話題上的認知能力和水平。而在我談論古人的環境意識之前,我有必要提請看客注意的是,我們絕對是祖先的不肖子孫,是合格的逆子或孽子,換言之,我們是被祖先拋棄的孤兒。

1

竭澤而漁是中國成語里的反面教材,意思是禁止竭澤而漁。據《尚書》記載,這一觀念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夏代,自那時起,歷代統治者都明白一個淺顯的養用之道。 如規定春天不準砍伐樹木,夏天不準捕魚,不準捕殺幼獸和獲取鳥蛋。此類以政府法令宣示的環保手段,歷朝歷代都謹遵之,差異無非辭令有變,略作修改補充。

當然,此養基于用。它是世俗政治考慮的事務,與形而上的認知關系不大。一如歷朝歷代開國之初所采取的休養生息政策。剛剛結束的戰爭(往往長達百年)奪去了 無數人的生命,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所有的政權都需要雞鳴需要勞動者,減租降賦,鼓勵生產和生育,既可以實現帝王天下一統國泰民安的心理渴求,也為下 一次大規模的殺戮培育殺人者和被殺者。這是帝王術的內容,而非可持續發展。事實很清楚,中國古代社會是靜止的,朝代與朝代之間的關系等同于一個抽象生命的 反復輪回,只是在投胎層面,這個抽象生命毫無技術含量,一副認準了再活一次前世的執迷不悟的嘴臉??傊?,這一圓形操場結構已被二十四史記錄在案。

當然,如果可持續發展這一論調仍以上述輪回為原則,那么它是可以成功的。

2

人是無法戰勝自然的,這是古人的共識。“人定勝天”的原始意義是指人心安定,人人都能安守自己的本分,人們體現出的凝聚力和力量就能夠超越自然界。然而到 了后來,有人卻曲解了古人的智慧,把它視為一句上古高人為自己可憐的政治把戲所撰寫的口號,顯然,他是一位古漢語不合格者。

儒不算宗教,它之所以能成為帝王術的指導思想,源自它的世俗特質??鬃泳褪且晃凰兹?,他既可以“膾不厭精”,也可以“三月不知肉味”,改變他對食物興趣的 是物理力學,韶樂之美使他忘乎所以,使這位食肉動物暫時喪失了肉欲(韶樂在此的引力大于肉)。而物理力學本質上就是物體之間的“關系”,也可以說,儒家所 闡述的正是“關系”。三綱五常,是人與人的關系,也提及人與自然的關系,“仁民愛物”是其核心。大致意思是說,人和萬物是一體的,推演開來就是天人感應。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是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人感應的原則是:一、人不能違背上天和自然, 二、天道即是人道,故無道者將遭受天譴,理應被討伐推翻,而圣君則“德配天地”。儒家思想的先驅是周文王,據說他的宮苑中鳥獸成群,彼此親睦。

在儒家眼中,自然或上天仍是君主,講究的是順應,一如對君主的服從。比較之下道家則完全不認同。“道法自然”并非是說向自然學習,而是丟掉自己身上一切不 自然的東西。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既非靈長或主宰,也絕不是奴仆。“不以人助天”,“無以人滅天”,人無權破壞 自然,也沒義務侍奉自然。而要做到這一點,就是“無為”。顯然,無為不是無作為,并非權力厚黑學范疇。一切理念被斷章取義巧取豪奪也一向是中國人的特長, 在此不贅。

至于佛教,它強調的是“護生”,慈悲,也就是愛,眾生平等,愛之如己。不殺生,似乎是佛教獨有的教義。佛教由貴族下放到平民,與慧能法師有關。錢穆說過, 中國文明的特點不在于軍事上戰勝異族,而是同化異族,套用毛澤東的說法,就是使其消失在中國人民吃喝拉撒的汪洋大海之中。佛教作為外來和尚,難免也要遭此 “厄運”。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在唐代就開始大放光芒,這就是禪宗,自達摩祖師至六祖慧能得以確立,并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陳寅恪稱贊六 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一掃僧徒繁瑣章句之學,摧陷廓清,發聾振聵,固我國佛教史上一大事也!”而事實上,我以為佛教的本土化,也即是佛與 道的媾和。到了宋代,看蘇東坡文章,你已很難區分他的旨趣是趨于佛還是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人在自然界面前 的無力和敬畏,在時空中的卑微和渺小,一如人在佛光大道前的屈膝和感動。

3

酈道元的《水經注》(北朝)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優美的散文,他對三峽的描述使三峽成為中國的人文故鄉—因為他所描摹的一切現已不復存在。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展葌黜?,哀轉久絕。”如此優美的文句,源于更為優美的生態(誰叫我們常說語言是蒼白的呢)。這一景 致所指向的也便是對世俗生活(人類生活)的質疑。同期的吳思(南朝)在一封致友人的書信中說:“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比之自 然,人類那點小德性可以休矣。至于“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的速度, 也被李白“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所感同身受所抄襲。

提到李白,我們通常說他的詩歌表達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事實上對于李白來說,如果他當時能夠置身美洲尼亞加拉瀑布也未嘗不會“疑是銀河落九天”。 這和祖國無關,而只和古人對自然的態度有關。人和自然不是對峙的,如果人確實具有所謂的主觀能動性,對自然的索取肯定不應該有石油那樣的掏空之虞,而是如 蘇東坡所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才對。這些古代的文人向我們貢獻的不僅是理念和態度,還在于他們比較好地解決了人如何與自然相處。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遵 循山川河流的原貌構造宜居家園。所謂“深山藏古寺,惟見一紅檐”,它不是繪畫技巧,而是上述理念使然。

而宜居所涉及的風水學,雖則后來淪為巫術般的東西,但其本意確是考察山向、地質、水文、生態、小氣候及環境景觀等地理環境,然后擇最好的環境建造房舍城郭和陵墓的實用技術。這一技術的目的是:使人能與天地合而為一,進入至善至美的境界。

4

比之古代(也就幾十年前吧),中國當代環境之惡劣、生態之岌岌可危已是不證自明;比之古人,當代中國人在環境意識和審美情趣上的低級和粗鄙也是觸目驚心。而我們習慣于將其歸咎于“發展”, 將破壞和糟踐視為“代價”,其荒謬和反動已無需多言。

不與西方國家作比,這完全沒什么問題,讓人難過的是,移民成了這個國家頭臉人物給其后代指出的唯一出路。似乎已經沒有任何人還對這個國家的山山水水抱有信 任,似乎此地最終淪為廢墟已是可以預見的未來景觀。人類活動,尤其是工業時代以來對自然的榨取和破壞確為全球性的問題和危機,但像當代中國這樣空喊口號而 毫無實際行動委實讓人驚恐。何為棄嬰何為孤兒?就是感覺自己并非有父有母,而是兀自蹦出,所以我們可以為所欲為,活哪兒是哪兒。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這說的是長安而非陜西省西安市。“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這說的是帝都京師而非“祖國的心臟”北京市。

網絡編輯:瓦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