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中國 綠動未來】尋找身體與自然的雙重平衡

都市中有這么一群人,他們熱愛生活,追求自我身心健康,此外,更疼惜自然,致力于環境可持續發展。人身體與心靈的健康,僅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一部分,生態平衡、環境可持續發展,才是原點,才是終極目標。

都市中有這么一群人,他們熱愛生活,追求自我身心健康,此外,更疼惜自然,致力于環境可持續發展。人身體與心靈的健康,僅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一部分,生態平衡、環境可持續發展,才是原點,才是終極目標。

在都市中,生活著這樣一群人:他們懂得生活,回歸健康和自然;他們分享生活,在與自然的親近中與身邊的人分享生活最質樸的樂趣;他們創造生活,喚起人們對綠色健康生活的認同和追求。與綠色生活理念同時興起的,是城市中的綠色社交平臺,它為有著共同健康環保理念的人們營造了一個聚合與交流的空間。

(東方IC 本刊資料庫/圖)

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一向秉持綠色環保的理念,近期與上海市盧灣區政府組織辦了一場名為“綠動未來,美好家園”的創建低碳城區系列活動,包括“綠動銀行”、“環保進社區”、“未來城市交通周”等子項目。其中,別開生面的“城市農場”活動人氣特別高熱,吸引了眾多愛環保、追求健康生活的市民參加。位于市區的城市農場占地面積三千多平米,分為自然種植區、追波逐浪區、悠閑地帶區、科普知識區、爛漫童趣區五個不同的功能區域。市民們不僅在此體驗了“采菊東籬下”的田園生活,學習了有機種植和生態農業的科普知識,更獲得了與家人、朋友親近休閑的機會。

近些年,諸如此類的綠色社交平臺在國內各大城市紛紛出現,北京“有機農夫市集”、上海“菜團”、廣州“城鄉匯”、成都“生活匯”……均有聲有色。更有“插秧派對”、“小學生家長割麥子比賽”、“自制葡萄酒品鑒會”等綠色社交活動,為嘈雜污濁都市吹來清新之風。

查爾斯王儲是有機生活的忠實擁躉,他時不時會去參加slow food 組織舉辦的食品活動,他的參與帶動了許多農民保持悠久食材做法的傳統,也帶動了城里人下到農村體驗鄉情的熱潮。 (東方IC 本刊資料庫/圖)

自然農法養育健康食品

食品與每個人生活息息相關,健康生活須從綠色平衡飲食開始。上世紀80年代,意大利發起一場以“慢食”為名的保護傳統美食、倡導健康環保生活的運動。除了保護傳統烹飪習俗,慢食文化更注重環保效應。它強調飲食溯源性:吃當地所生產食物、原材料優良、按當地風土習慣所生產制造。隨著慢食文化流行,人們對“健康美食”的認知逐步提升。

無論是上海“菜團”這樣的消費聯盟,還是北京農夫市集這樣的銷售平臺,都不約而同地以“健康美食”為著眼點,將熱愛生活、關懷環境的人凝聚一起。

北京農夫市集是國內運營較早的直面消費者的有機集市,自2010年9月創辦以來,每月舉行,有時參加人數可達六七百人。農戶們帶著幾小時前還在土里的蔬菜、不含生長激素的瓜果、未經污染的大米和大麥茶,還有農家自制的薰衣草純露及各類香草,為城市居民帶來原生態農產品。

隨著市集規模和影響力擴大,不斷有新農戶加入陣營,主辦方堅持對所有待參加農戶、農場進行考察。條件較苛刻,首先需農戶認同“有機”理念,承諾不用農藥、化肥和轉基因種子,養殖密度合理,散養為主,不喂含抗生素和激素的飼料;具有高度透明性,愿意與消費者溝通生產方式和方法;規模上傾向于選擇獨立的中小型農戶。

雖借用“有機”概念,但參加農夫市集的小農場并非經過“有機認證”,它們只是自覺遵循自然規律農耕方法,提供健康、安全的農產品。國際有機農業聯盟提出“有機”的四個原則—“健康、生態、公平、關愛”,不僅要求農產品健康,還要求對環境友好,同時兼顧對農民社會公平。其亞洲區代表周澤江曾指出:人們追求健康食品時,不必局限于“有機認證”一種方式,現在中國一些農場主用自然農法、生態農法,也可以令食品生產更加安全,同時對環境更友好。

上海“菜團”在選擇合作對象時也采取了類似考量標準。“我們希望支持志愿生產健康食品的小農,”“菜團”理事易曉武說,“農場主應該下地耕作,承諾不使用農藥化肥。”當然,這種“生產者承諾”還需經過“菜團”審核才有效,理事們通過與業內人士交流,獲得信息以及常識性判斷力,在此基礎上進行實地探訪,并邀請團員們明察暗訪,共同對合作對象進行甄別、選擇和監督。

由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舉辦的“城市農場”活動,讓城市居民在市中心體驗農民種地生活。 (東方IC 本刊資料庫/圖)

上海農好有機農夫市集7 月2 日活動海報。審核才有效,理事們通過與業內人士交流,獲得信息以及常識性判斷力,在此基礎上進行實地探訪,并邀請團員們明察暗訪,共同對合作對象進行甄 別、選擇和監督。從去年6 月開始,理事們就為尋找符合要求的合作伙伴而展開長期考察。最終,他們選擇了崇明兩個供應商,種大米的賈瑞明及種 (東方IC 本刊資料庫/圖)

從去年6月開始,理事們就為尋找符合要求的合作伙伴而展開長期考察。最終,他們選擇了崇明兩個供應商,種大米的賈瑞明及種菜的夢田生態農莊—他們都屬于遵循自然規律的小型生態農莊。盡管上海已經有一些形成規模的有機農莊,比如多利農場、百歐歡農場等,但大型農場并未納入菜團的考慮范圍,易曉武解釋道:“我們尋求的是最靠近自然的農法,而小農在這點上具絕對優勢。比如在使用有機肥時,有農場選擇購買商品有機肥,而有的則選擇農家肥,雖說都是‘有機’,但外來物品不可避免會對本地生態系統產生影響,增加不可控因素,像夢田農莊,完全用沼氣施肥,順應生態平衡規律。”

環保是初衷和目標

今年5月以來,由“菜團”組織的上海農好農夫市集嶄露頭角,7月2日推出的第二期農夫市集,有近千人前來“趕集”,除了上述提到的兩家農莊,生耕農莊、四系浩華生態農莊、滬裕生態農莊等九家農戶帶著他們的蔬菜、水果、糧食、茶葉、雞蛋、香草制品,匯聚到上海市社會創新孵化園,共同分享初夏收獲。

栽培過程不使用任何化肥、農藥、激素、除草劑,這些產品賣相不好,且包裝簡單,但這樣的樸實傳達出濃濃人情味。市集上的農產品大多來自上海郊區農村,符合“菜團”制定的“本地購買”準則—本地生產、本地銷售,農戶必須地處上海市區100公里范圍之內。一為保證農產品新鮮,所謂“吃當地,吃當季”,二為響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古訓,三為減少中間包裝、防腐、運輸等環節,減少碳足跡,環保。

正是對于健康生活、低碳環保的熱衷,讓一群生活在城市不同區域、職業背景各異的人們走到了一起,共同踐行著他們的綠色夢想。上海“菜團”的56名成員大多是公司白領和年輕主婦,有著穩定且較高的收入,受教育程度高,對食品質量和生態環境的要求也高。

自然農法的實踐者賈瑞明在業內具有極高的知名度,人們都習慣稱他“老賈”。 老賈既是綠色生活的夢想家,更是環?,F實主義者,他放棄原來工程師工作去參加一個NGO支農項目,其間深刻體會到農業污染對整個環境惡性影響。幾年前,老賈毅然在生態島崇明租了40畝地,開始其自然農法事業。夢田生態農莊同樣注重對自然的關懷,這里依據崇明當地生態和水質資源因地制宜,種植時令有機蔬菜,并采用植物多樣化種植合理輪作,冬天深翻凍土,利用害蟲天敵進行生物多樣性防治,兼用其他物理防治方法應對病蟲害。

舊時北京城墻口的農夫市集。到今天,這種民間自發的行為已經被現代化城市經濟建設搞得幾乎絕跡。 (東方IC 本刊資料庫/圖)

社區支持農業帶動公平貿易

“現行農業運營模式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易曉武說,“農產品價值在某種程度上受到壓制和剝削,農民很難靠農業獲得生存。”他以前不久山東、江浙滬一帶出現“卷心菜賤價傷農”事件為例,說明農民在農產品銷售體系中的弱勢、劣勢地位。市場價2-3元/斤的卷心菜給菜農的收購價只有5分/斤,很多菜直接爛在地里,而農民只能無奈坐觀辛苦付諸東流。

農民與消費者間存在多重中間商是導致該局面的一大因素。如果這時有個組織能直接聯系起生產者和消費者,省去過多中間環節,實現產銷互動, 那么不僅生產者有效擴大市場,消費者也可對生態農業進一步了解、監督,雙方在互動性極強的聯系中,建立良好合作,共同推進有機農業發展。有機農夫市集、“媽媽團”等組織代表著正在興起的“社區支持農業”(CSA)機制,“社區支持農業”概念起源于上世紀70年代,當時,一群尋求安全、健康食品的瑞士消費者自發組織起來,與生產者建立穩定、友好、互信的合作關系,由于產銷互動能帶來經濟和環保雙重收益,“社區支持農業”的理念逐漸被認可并得到廣泛傳播。

繞過中間環節,雖然健康農產品的價格要比普通農產品高,但比起超市里同類的有機產品還算合理。在農夫市集上,消費者與農場主進行面對面的交談、溝通,增進彼此熟悉和認可;周末,“社區”成員會開車去考察農場,用自己的行動保證產品來源的可靠性;同一個“社區”會員之間也展開實時討論、信息共享,通過團隊力量獲得更多健康產品信息;不定期舉辦“下鄉”干農活、參加“有機飯局”等活動,在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建立起更親密、多維的互信體系。

劉女士是“菜團”忠實團員之一,每周二和周五,家里就會收到快遞來的新鮮蔬菜,每月第三個周末,收到有機大米。這次,雖然家里菜還沒吃完,她仍然興致勃勃地趕來農好有機市集大采購,她把這視為難得好機會,既能買到珍貴健康菜,還能接觸到更多生態農莊,“今天我認識了很多有機農場主,他們很熱情地給我推薦產品,還讓我試吃,口味真不錯,他們都很樸實。”

(東方IC 本刊資料庫/圖)

互信體系不光是對農場的監督,更是對他們的支持,有了消費者支持,這些農場就不用去大眾農產品市場里隨波逐流。

在這次的農好有機市集上,不少市民除了買菜,還租下部分農莊的土地,打算抽空自己耕種。肖女士在銀行工作,她便去生耕農莊租了一塊30平方米的土地,體驗“半農半X”的“城市農夫”生活。每年交1000元,享受托管勞動份額套餐:平常工作日,農莊會替她照看土地和作物,做好有機肥代購和菜園管理等工作,一有作物成熟,農莊就會通知肖女士來“收菜”,工作之余,她還可攜親朋好友到菜園勞作,體驗農家生活的田園之樂,并收獲自然農耕產品。這讓易曉武十分欣慰,“這是我們最想要的效果,我們起著紐帶作用,自然農法和有機農場模式被推廣,社區支持農業的理念被接受,農業能夠持續發展,是我們最大目標。”

易曉武說:“生態農業總需要人去支持才能成長,只有讓農村產品找到出路,才能讓安全食品更好地成長起來。”改變關鍵還在消費這一環節。“通過我們打造的平臺,生產者與消費者、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互信互助合作,用消費的力量來支持、拉動生態農業。這樣,農業最終實現公平貿易才有希望。”

未來綠色公民社交平臺

在這次農好有機市集上,可以看見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的形形色色的人群。主婦們認真地挑選著各種食品,老人們與農民親切交談,孩子們興奮地觀摩這些不常見的新鮮貨,熱愛市集文化的老外不停拍照,文藝青年們在薰衣草制品攤位前流連……農夫市集儼然已成為一個時尚的社交平臺。

這樣的綠色公民社交平臺,可追溯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日本的守護大地協會和臺灣的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為開山鼻祖。時至今日,守護大地協會已發展成為擁有2500個生產會員、91000個消費會員,年營業額超過153億日元的龐大組織。而主婦聯盟自1993年成立以來,已成功孕育了數百家環保NGO和健康消費團體。

主婦聯盟成立之初,翁秀綾、陳秀惠、謝麗芬及林碧霞等人召集一百多個家庭,第一次以共同購買方式,直接向農民購買米和葡萄,志在“以綠色消費方式,參與臺灣土地的關懷”。隨著主婦聯盟勢力不斷擴展,合作社開始將消費者直接帶往農地,每季辦一次農地參觀活動,取名“生產者之旅”,在每年三月、九月會有農民大會,七月會有果農大會,其他時間不時舉行教育課程,為常態化消費者和生產者提供“零距離接觸”的場合與機會。

易曉武對“菜團”發展的設計和規劃是這樣的:“臺灣主婦聯盟是我們的榜樣,如果以后發展得比較理想,我們也會介入生產環節。另外,我們能做的不限于買菜買米,可以在社區成立讀書會、育兒交流會,甚至是辦托兒所。只要人數夠多,一個社區的幾十戶人家就可以建立一個團體,在天然的信任關系基礎上聚合,攜手解決社區問題。”

網絡編輯:瓦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