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金】理財是一場賽跑 別和劉翔較勁了
"專家并非存心犯錯,沒有多少人以存心誤導別人來獲利。就好像在爛透了的中國足球界,故意踢假球的也非多數往前數幾年,跟著政策走最為安全,而如今央行自己竟然也要和CPI在泥漿里肉搏,還能跟著誰走?"
專家并非存心犯錯,沒有多少人以存心誤導別人來獲利。就好像在爛透了的中國足球界,故意踢假球的也非多數往前數幾年,跟著政策走最為安全,而如今央行自己竟然也要和CPI在泥漿里肉搏,還能跟著誰走?
壞消息:不僅姚明要退役了,劉翔也跑輸了CPI。
根據國家統計局7月9日公布的數據,6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6.4%。此外,工業品價格指數(PPI)同比上升7.1%。這一數字創下了近三年來的最高紀錄,甚至連一直對通貨膨脹持悲觀預期的一些專家也感到吃驚。
(IC/圖)
讓我們用通俗的方式,試著理解一下6.4%的意義。目前商業銀行個人一年期存款的利率是3.5%,只是CPI增長率的一半多。假如在一年前你把錢存入銀行,按照這樣的利率,在一年后的今天,你的財產不僅無法從利息中獲利,相反縮水了2.9%。
而這還是年內央行三次上調基準利率之后的結果。自2010年下半年開始的這一連串加息,意圖當然是抑制已經日漸昭彰的流動性過?!,F在看來,這已經被證明將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較量—今日CPI最大的對手不是劉翔,也不是你,而是央行的基準利率。
當然,這絕對和你我有關,因為每個人都在這場結果撲朔的賽跑上下了重注。高利息意味著鼓勵儲蓄,而高物價又讓這種激勵變得徒勞。儲蓄和消費的兩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更令人感到進退維谷,存銀行,得不償失,買東西,也得咬緊牙關。假如你不幸屬于那個慣常食用豬肉的多數民族,那么這種矛盾將令你更加掙扎—根據最新的CPI數據,豬肉價格同比上漲達到57.1%。
貨幣過量當然是豬肉大漲的重要原因,但無法充分解釋其遠遠高于CPI平均水準的事實。據說,一頭待宰的豬身上附帶的稅費多達17項,其中有一項的名目是“教育費附加”。名目繁多的稅費在通脹時代助推了物價不斷上揚,也是許多消費者借之對CPI大倒苦水的口實—你以為自己在消費,其實你只是以不同的形式交稅。
儲蓄和消費似乎都不是目前的最好選擇,那么,留給我們的選項似乎只剩下投資。當然,這也是我們的經濟專家、金融專家、理財專家希望給你留下的印象。實際上,上面所說“豬身上的17種稅”就是某位知名金融專家相當鐘愛的故事。“在中國,做一頭豬都很難!”幾天前,在某知名銀行舉辦的論壇活動上,他曾以義憤填膺的姿態總結了這個故事。
其實這背后的動機倒也不難理解,沒有人需要專家來指導自己買菜或者存錢,但在投資這件事上,人人都愛專家。這位專家現身的那場論壇活動,頗有門檻,除了媒體之外,只有少數銀行客戶得到邀請,多數人不得其門而入。
當然,他絕沒有說謊,豬身上的確有不少的稅。他甚至可以說是真誠的,“股市邊連牛糞的味道都聞不到!”“我自己最近一直在投資外匯市場”??和盤托出,這絕對是意見市場上你能找到最上乘的產品。只是,你最好提醒自己,在預言經濟走勢這件事上,專家們錯誤的時候不比你更少。
專家并非存心犯錯,沒有多少人以存心誤導別人來獲利。就好像在爛透了的中國足球界,故意踢假球的也非多數,多數人只是真誠的水平低劣而已。經濟形勢,有時有些神秘,鹿死誰手,運氣的因素比很多人想象的大。往前數幾年,跟著政策走最為安全,而如今央行自己竟然也要和CPI在泥漿里肉搏,還能跟著誰走?
以發表意見為職業者,即便在自己不了解的問題上也沒有保持沉默的義務—總有病急亂投醫的人。如果一定要聽,不妨專注于那些專家們親手操作的領域,例如上文那位專家在外匯市場的經驗,就較其他方面更具可信度。因為沒有人會拿自己的錢開玩笑。我在婚禮上邀請了一位專職玩投資的密友,儀式結束,酒杯相碰之聲剛起,其人拍案而起:美股開盤了,改日再敘!自此在理財的意見上,我對此人尤為倚重,勝過其他任何專家,他不靠發表言論賺錢,他要靠投資來糊口的。
但在他面前,我也需不時提醒自己保持冷靜。經濟專家在判斷力上素有惡名,丘吉爾說:“兩位經濟學家討論一個問題,常有兩種結論;如果其中一人為著名經濟學家,則可能有三種。”這意味著,有時聽從專家的意見和擲硬幣做決定相差無幾。迷信專家者有必要看一看去年奧斯卡獎的最佳紀錄片《監守自盜》(InsideJob),在這部探討現今全球金融危機成因的電影里,各路專家粉墨登場,在親手制造全球性金融災難之后,仍然七嘴八舌,莫衷一是。
專家在理財實操領域慘敗的最著名例子是凱恩斯。和上面那位專家的興趣相似,他熱衷于在外匯市場投機,1919年,凱恩斯根據自己的經濟理論,判斷英鎊將對美元逐步貶值,于是通過友人集資,重倉做多美元。誰料不到1年內,市場就出現和他判斷完全相反的情況。凱恩斯損失慘重,宣告破產。
上文提到的高端論壇上,另有一位頗有聲望的金融意見領袖登場亮相。這位女士以頻繁見諸報端的經濟專欄著稱,擁躉眾多,而我也是其中之一。正因為我對其意見比一般人更為關注,便也發現其言論中頗有幽默感的成分。例如在2010年底爆發的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中,其人先在報紙上發表題為《歐元不會解體》的文章,2個多月后,又在報紙上接連聲稱《“歐元完了”不是危言聳聽》、《歐元完了》。當然,也許可以認為這是勇于承認錯誤的表現。
曾有人告訴我一個很有荒謬感的理財故事:某人在2007年前在某一線城市購入房產一處,用于金屋藏嬌,幾年之后與其分手,自然將房產轉手出讓。一進一出資產增值幾十萬,把幾年間花在二奶身上的錢連本帶利賺了回來,相當于白玩了那姑娘好幾年。我所住的小區,常有“二奶村”的雅號,我這幾年觀察其房價變化,乃信矣。
專家們試圖讓你相信,理財是一場和CPI的賽跑。“你可以跑不過劉翔,但你一定要跑贏CPI”。我說,別被記分牌上的數字增減沖昏頭腦,理財關系到你的生計、老婆的包、小孩的奶粉、二奶的房子,它首先是基于生活中一連串的具體需求。你,而非形形色色專家和媒體,才對這需求有切膚之痛,親身承擔著理財的成功與失敗。理財,是你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一場有關抽象數字的游戲。它在你的錢袋里發生,不是在專欄文章和財富論壇上。
別再和劉翔較勁了,讓央行和CPI繼續它們的肉搏,別再幻想你可以干涉這場比賽的結果,還是找個好座位吧。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