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與科斯定理
400毫米等降雨線恰巧是科斯的牧民與農夫故事中農田與草地的邊界,也很自然形成了農夫社會與牧民社會之間的邊界。
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多是圍繞著游牧民族與農耕社會的互動與沖突展開的。農夫與牧民曾經嘗試通過交易解決問題,但由于交易費用過高,不得不訴諸武力,科斯的“籬笆”在400毫米等降雨線附近被放大為長城
馬在傳統社會中的戰略地位,一點也不亞于今天的機械化運兵車。湯因比曾說,“游牧人就是一種半人半馬怪”。圖為蒙古軍騎士圖。(采自蔡美彪等著《中國通史》)
《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美] 拉鐵摩爾著,唐曉峰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29元
《草原帝國》,[法] 勒內·格魯塞著,藍琪譯,商務印書館2004年9月,39元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王明珂著,社科文獻出版社2006年4月,35元
當科斯想說明后來被稱為“科斯定理”的道理時,信手舉了一個農夫與牧民的例子。牧民養的牛走到農田里,把麥苗吃了,給農夫造成了損失。這個故事后來居然成了講解科斯定理時的固定節目。為什么科斯舉這個例子?我想一定很隨便。然而在這個“隨便”背后,也許有著深深的文化潛意識。
農夫與牧民:古老的故事
農夫和牧民的故事其實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故事之一。在西方,它僅次于亞當和夏娃的“原罪”。這樁原罪導致該隱和他的弟弟亞伯的誕生。“亞伯是牧羊的,該隱是種地的。”在中國,炎帝的“姜”姓透露出“牧羊的母系社會”的信息,其“神農氏”的稱謂,無疑又說明他是農夫的先祖。農夫與牧民的故事就發生在歐亞大陸。按照《草原帝國》的說法,這個大陸的中心地帶有著廣闊無垠的草原,是“從中國東北邊境到布達佩斯之間,沿著歐亞大陸中部的北方伸展的一個遼闊的地帶”(第4頁)。其長度幾乎是歐亞大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