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代的大風潮中:趙超構與我
社長的一個小小的合理要求,為什么會給某君輕易地否定了?身為總編、看似十分尊重社長的黨組書記老束,為什么猶猶豫豫地支持了某君?平易近人的老將又為什么執拗了?
趙超構(1910-1992),筆名林放,浙江瑞安人。1934年畢業于中國公學大學部。1938年任重慶《新民報》主筆。1944年參加“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訪問延安,寫出了長篇通訊《延安一月》,比較客觀地報道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陜甘寧邊區的情況。周恩來曾把它比作中國記者寫的《西行漫記》。毛澤東對這本書作出肯定,趙超構從此與毛澤東成為朋友,兩人先后7次晤談。 1964年初,大雪稍停,老將雅興,與文藝組部分記者、編輯在外灘公園合影。右起:張林嵐、王潛芳、張循、毛綠嘉、趙超構、武璀、魯正華、歐冠云 圖片由作者提供
1946年,趙超構自重慶赴上海,參與上?!缎旅駡蟆ね砜返膭摽ぷ?,并先后擔任新民報社總管理處副總主筆、總主筆兼上?!缎旅駡蟆ね砜房偩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社長。自1930年代初期開始,趙超構先后在《新民報》、《新民晚報》開辟《今日論語》、《隨筆》、《未晚談》等專欄,每日撰寫新聞評論,有時甚至一天兩篇。他特別擅長寫數百字一篇的雜文或時評。1956-1957年,他率先提出新聞改革的許多設想,針對《新民晚報》當時所面臨的問題,提出“短、廣、軟”的要求。這時期的《新民晚報》曾受到毛澤東的肯定,稱贊《新民晚報》“別具一格,我喜歡看”。
張循
1936年生,1956年加入中共,1960年畢業于復旦大學新聞系。1969年,在《新民晚報》工作時蒙冤入獄。1978年,在上海譯文出版社工作時平反。1979年到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雜志工作,后任編輯部主任。1986年任《新聞報》總編助理,至1996年退休?,F為上海老新聞工作者協會理事,解放日報報業集團退休干部。
在老《新民晚報》,無論總編、看門的、剃頭的,無論當面、背后,都尊稱社長趙超構為“老將”。
老將告別人間,不覺十又五載。幾乎年年,不止一次,我在夢中見到他,夢醒時分,偶爾想寫點什么,但轉念又罷——大凡寫名人者,或謬托知己,抬高自己;或忌于種種,為尊者諱。如今吾亦老矣……
我能讀懂老將嗎?
我從復旦畢業后,分配到《新聞日報》,1960年8月《新聞日報》關門后,與馮英子等7人分配到晚報。當我踏進圓明園路50號那棟破大樓,坐在十幾個記者擠于一室的辦公桌前,當時的心態:此非久留之地也。
老將的一個小小的合理要求,為什么會被輕易地否定了?我百思不得其解
一天, 老將在走廊的貼報欄前,不無自豪地笑呵呵說:我在馬路的報欄前,有時看到讀者用自來火(編者注:火柴)一根根點火,讀程大千的長篇連載。言者無意,卻安定了我那顆浮動的心。
作為記者,最大的安慰是自己的文章有人看。一次,我的一篇通訊刊在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