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隨想
國家對紀錄片產業關注有加,廣州國際紀錄片節應如何利用契機,提升國際知名度和吸引力,成為中外業界交流和交易的平臺?
責任編輯:李宏宇 袁蕾 助理編輯 朱曉佳 實習生 彭軍淋
2011年,“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正式改名為“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無論叫“大會”,還是叫“節”,這里一直是中國紀錄片制作人的福地,有許多最終成功的紀錄片都是從這里跨出的第一步。
范儉的《活著》曾于2009年底在這里的市場單元開展預售,幾天前它又在這里獲得評委會特別獎,成為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結出的一枚碩果。不為人知的是,這幾年中國最成功的紀錄片之一《歸途列車》也于2007年來廣州尋找投資,作為第一部官方意義上的中外合拍獨立紀錄片電影《千錘百煉》,也是在這里接觸洽談了第一筆國際投資。
國家對紀錄片產業關注有加,廣州國際紀錄片節應如何利用契機,提升國際知名度和吸引力,成為中外業界交流和交易的平臺?
2011 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上,波蘭影片《阿根廷課程》獲評審團大獎。 (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圖)
能多放片子嗎?
在來廣州紀錄片節之前,《活著》剛剛參加了IDFA(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節)。影片入選IDFA中篇競賽單元,宣布每個單元前三名提名的那天晚上,我們被請到提名典禮現場的高臺之上,一人一杯香檳。雖然最后沒有被提名,但那種被尊重的感覺,仍然讓人小小地感動。三場對公眾的放映,我們看到觀眾對影片的理解,對片中人物的喜愛;最后一場放映時我們還為片中歷經磨難的那個家庭募集了170歐元的捐款?;氐綇V州,我們獲獎了,遺憾的是片子沒有機會在影院安排放映,好讓更多的人知道那個關于生命的故事。
電影節要有強悍的展映,競賽片的展映尤其重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