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專題 天下情懷】戴志康:異想天開,不好嗎?

戴志康已不再需要過多的稱號來解釋、奠定地位,雖然不像王石、潘石屹那樣為人熟知,卻像他所喜歡的動物——鱷魚,安靜地在那里匍匐,一旦出擊,就能捕獲豐盛的獵物。他秉承著中國特有的中庸之道,在繁華的都市里,尋求心靈的慰藉。

戴志康已不再需要過多的稱號來解釋、奠定地位,雖然不像王石、潘石屹那樣為人熟知,卻像他所喜歡的動物——鱷魚,安靜地在那里匍匐,一旦出擊,就能捕獲豐盛的獵物。他秉承著中國特有的中庸之道,在繁華的都市里,尋求心靈的慰藉。

電話那頭,戴志康那不溫不火的“禪音”,驅散了盛夏的煩悶。待獲知要接受一個關于現代人心理世界和精神修養的話題探討時,他毅然說:“我愿意談。” 頓了一 下,“一個小時后,我們有個無極書院的畢業典禮,請你來觀摩這些學生的表演吧。”這么坦率的應允,遠別于平日生意場上的過度謹慎—剛果(金)的總統代表曾 三番五次地前來戴志康辦公室洽談礦產開采開發合作事宜。

“問道無極,亮劍天下”

戴志康所說的無極書院,是這位商界領袖最近幾年極其熱衷的為大學生提供學做人平臺的公益項目。這是一個為期20天的優秀大學生培訓活動,學生分別來 自北 大、人大、復旦、五道口(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等中國名校的優等生,通過組織方網絡與面試選拔后,利用暑期放假間歇,聚集喜馬拉雅中心(戴志康打造的上 海新文化地標),坐而論道。所有來此授課的講師和嘉賓(袁岳等思想界、財經界成功人士),都是戴志康的好朋友,不收任何費用。

無極書院創辦的初衷是希望能夠培養出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為己任,具有國際視野,有志在全球創業,中國經濟、文化各領域的領軍人物。“中國文化在五千 年的歷 史長河中永遠是第一,無數的先人在過去的120年、60年、30年里為努力從低谷站起來,奮發圖強、努力向前,實現中國成為世界第一的目標。而中國要再次 回到第一,希望就在青年人的身上。即使中國的經濟、科學都在迅速發展,甚至達到領先的地位,但這還遠遠不夠。若要成為各方面的第一,就需要培養出各方面的 領袖人物,為中國的偉大復興注入力量。”戴志康對此深懷信心。

無極書院的主頁上,有一行字“未來領袖,舍我其誰”。畢業典禮上,戴志康驕傲地對著臺下的莘莘學子說,因為第一才能進清華、北大,因為第一才能進無 極,要 成功就不能有屈居他人之后之心。學生們見到戴志康時,高興地喊他“戴爸”,他能夠記住每一個學生的名字,并與他們討論未來。戴志康經常坐在教室后排或某個 不起眼的角落,與學生們一起聽課,還會抽出時間為他們講述自己的創業史。同時他還指定把《易經》、中國古典藝術字畫的品鑒作為學生的必修課。

他樂意為這些學生提供某種支撐、推動,做個領隊或者教練。在旅途中總有孤獨,自己來不及做的事情,希望“無極”的學生能夠跟上。

在喜馬拉雅中心的庭園中央,戴志康開辟了塊地方種水稻,過起了在世中出世的桃源般生活。但就像古代的士大夫一般,“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物質財富的豐足已經不再成為生活的標桿,它更指向人對個人內心世界的傾聽—社會的回饋。

財富與身份,應建立在品位和文化上

一個身居財富與權力巔峰的人,其作為顯現了心境。戴志康的心境有層次,有遞進,也有淵源。

之所以十年如一日穿不變的中式套裝,戴志康是認為西式的制服沒有什么意義,所以不接受。剛到上海的那幾年,戴志康沒有找到合適的房子,住在200平 米的普 通公寓里。因為喜歡中國傳統文化—更準確來說是喜歡現代與中式結合,這些中國古典情結似乎就存在于他的血脈里。于是,他建立起了自己的理想家園—九間堂, 再現了“庭院深深”中的中式建筑傳統和建筑意趣,饒富詩意。

如同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戴志康在率性之余擁有自己的道:豪華的生活應該建立在品位和文化上。在中國地產界,號召尊重文化的不止一個,直到現在,成 功的 “創意社區”卻不多。這是因為人們普遍認為中國的文化、藝術消費還沒有達到一定的層次,戴志康卻要叫板,中國歷來就是一個能將藝術與建筑相融合的國度,例 如江浙一帶的山水園林,每個物件、每個角度都是精心布置的藝術。“我要做的不僅僅是一個房地產的開發商,而是為中國人打造精神家園。”

從2002年花費三百萬巨資收藏法國超現實主義大師的大拇指雕塑,以及美國著名雕塑家羅伯特·印第安娜的雕塑—LOVE,戴志康將藝術作品融入到了 商業地 產中。他說,要打造不同于其他開發商的色彩,為社區添一點文化氛圍。藝術、文化的追求確實有利于商業,把房地產當作藝術來做,更充滿了人文的氣息。

“物質會消亡,但是文化卻能夠在時間的歷練下久存。這就是為什么一些百年老店能留下來,不是商業本身的經營,而是它承載的有些東西能夠超越當下、超越金錢。企業的壽命往往在50年,我也不期望能夠將證大做到永久,但一些人文的東西希望能夠傳承下去。”他說。

現代化的社會把人變成了經濟結構中的某個功能,把掙錢當成了最重的目標。“人們逐漸忽略了存在的本質,是生活而不是生存。再高的大廈也達不到天空的高度,超越了自然的界限,劃開了人們最原始的渴求。”

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戴志康很愛古琴,喜歡卻沒有認真學。他說,這是愿望與現實的差異,自己沒有好好花時間,不過可能在以后嘗試改變。“琴者,情也;琴者,禁也。”琴, 在中國 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蛟S就是因為這一份相同的氣韻,才使 得戴志康會對古琴深有眷愛。

他創辦了國內首屈一指的民營藝術館—證大現代藝術館,提出了開放式博物館的概念,意圖把藝術融入到當代社會中。雖然人們常常問到,一個由農民家庭出生的人,如何能夠鑒別那些高深莫測的藝術品,而他一定能夠非常從容地告訴你,這是一個中國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他所追求的是藝術人生—藝術中有生活,生活中有藝術,兩者陰陽統一。“商人不過是他的角色,就好像一個演員接到劇本,他只是去演,但那并不是他本身。”

多年前很多人第一次到上海的大世界,覺得很好玩、很新鮮,可是隨著歲月的變遷,大世界里的娛樂項目已經無法跟上時代的變化,戴志康旨在打造新的文化地標,成為上海人、乃至中國人新的文化記憶。

張謇—這位承擔起厚重而廣大的天下情懷之士,乃戴志康最為崇敬之人。古人云,“正心、修身、治國、平天下”,在自我發展之后,更追求的是人文關懷,精神滿足。許多事物對他而言,已無法用金錢來衡量,內心堅持遠超過資本原則。

要習慣孤獨

1、問:會突發奇想做一個令自己都吃驚的事情嗎?

答:我經常會異想天開。第一是把一棟樓建成一個城市,做成立體的山水園林。第二,??第三,是讓十億老外講中國話。

2、問:能把第二個再說一下嗎?

答:不了,太敏感,不能說。

3、問:不少人認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處于前所未有、世所罕見的低谷,對此怎么看?或者說,自己應該為此做些什么?

答:當前的中國人的生活模式,金錢、財富成為了其重要組成部分,但沒有文化的核心——就像喜馬拉雅中心,把對美、文化的追求變成一個公共的事物。

4、問:怎么看待那些精神生活貧乏的人?

答:缺少社會擔當,中國人還不太愿意擔當,還沒有想起為人類擔當。

5、問:精神生活在你整個生活中占據什么位置?

答:精神生活是一種習慣。人的精神是永遠孤獨的,越是追求精神生活的人就越是要習慣孤獨。

 

2011中國富有階層精神生活調查 信仰

在“你的宗教信仰?”中,23%的人選擇了佛教。今日中國,佛教仍然是最重要的信仰體系。

2011中國富有階層精神生活調查 鑒賞

在“你曾經購買過兩件以上藝術家原創作品嗎?”一問中,24%的人選擇了“是”。這一數字并不很高,但也證明了藝術品市場比人們想象的更活躍。

網絡編輯:瓦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