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專題 探路心靈】張向東:事無兩樣人心別

“成功是個最乏味、最無恥的詞”。張向東說,“我恨不得把這個詞從字典里摳出來,然后扔掉?!彼釔圩约旱哪禽v自行車,“因為它,無論路途再遠,我也知道自己定能到達?!彼^信仰,也不外如是。

“成功是個最乏味、最無恥的詞”。張向東說,“我恨不得把這個詞從字典里摳出來,然后扔掉。”他酷愛自己的那輛自行車,“因為它,無論路途再遠,我也知道自己定能到達。”所謂信仰,也不外如是。

沒人管他叫“張總”。

張向東說那樣的稱呼讓他渾身不舒服。他更愿意別人叫他“朝西”—他很崇尚法學家吳經熊在《跨越東西方》中對人生的注解:“既不向東、也不朝西,而是指向內心。”

每天早上,他就騎著自己心愛的自行車去上班,即便是三更半夜一時興起,也會到長安街上騎上一圈。近來他最喜歡騎的一段路線,是穿越北京的使館區—“一拐上那條道,我就覺得心曠神怡。如果路上沒人就更好了。早上要是不趕,我就停幾分鐘,站一會兒。”

很難把國內最大移動互聯網公司的總裁,和眼前這個狂熱的自行車愛好者聯系在一起。但張向東說了,他不喜歡別人往自己身上貼標簽。“誰說總裁就該是嚴 肅的、 忙碌的、焦慮不堪的?誰說總裁就該為了錢,腆著個大肚子和人天天喝酒?”張向東這個總裁就做得很瀟灑—工作,然后騎行。“在國外,你會看到公路上的養路工 人,下了班、把工作服一脫,就去聽歌劇了。我也像所有正常人一樣,喜歡好的東西,僅此而已。”

“我更在乎的是自己的內心”

張向東說,成功是個最乏味、最無恥的詞。這會兒,他把“無恥”二字說得鏗鏘有力、咬牙切齒。“我恨不得把這個詞從字典里摳出來,然后扔掉。”

實際上,在大多數人眼里,他已經足夠成功了—媒體介紹他的時候最喜歡用的話是“年紀輕輕,吸金過億”。他和同學鄧裕強七年前創辦的3G門戶,如今已 經是中 國用戶量流量最大的移動互聯網門戶網站。但張向東直言自己并沒想著靠這個東西掙多少錢,卻希望通過這個領域去改變別人的生活,讓他們的世界變得不同。“我 并沒有想過,一定要把企業做到多大多強。我更在乎的是自己的內心—我知道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對我而言,這比掙錢更加重要。”

張向東也曾有過身份焦慮。創業畢竟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別是對他這樣一個熱愛自由的人而言。告別了大學的象牙塔,他開始學習著像個上班族一樣工作、生 活,學 習著成為一個靠譜的總裁。開會、出差、回郵件、做項目、管理很多人、處理很多事……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周而復始。忙,悶。他禁不住問自己,難道這就是自己 的夢想?難道自己的未來也要這樣過?

直到一句話驚醒了他。那是辛棄疾的一句詞—“事無兩樣人心別”。做的事情都是一樣的,而人心的不同,才會讓事情變得不同。“我突然想通了。我可以通過做自己的公司,來滿足我的事業心;但我同樣也可以通過其他的興趣愛好,去滿足我的好奇心。”

自行車騎得最好的總裁

眼下的他就穿著休閑的polo衫和牛仔褲。他喜歡聽周云蓬和“萬能青年旅店”,上禮拜剛看了電影《走鋼索的人》,還給同事熱情推薦劉慈欣的《三 體》,看上 去跟一個文藝青年并無差別。實際上,張向東可能是總裁里最文藝范兒的一個。當然,他寧可你這么說,“總裁里自行車騎得最好的一個”。

張向東選擇了一種和別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至少和常人眼里的“總裁”形象不符。還有第二個不愿意坐公司的專車,而執意扛著自行車進辦公室的總裁 嗎?“我 就愿意成為一個輕松自在的人,我希望我的生活有趣而不求奢華,我希望我的生活能夠經常有新的東西出現,讓我無時無刻不被好奇心包圍。”

“好奇心”,張向東最喜歡說的詞。在這個東西上,他的熱情不亞于一個對世界充滿興趣的孩童。他有一個原則,“好奇心對人很重要,我不覺得我要按照別 人腦子 里認定的標準去生活。”他玩攝影,不屬于技術型,但特別追求小創意;他買書如山倒,并保持著平均每天讀一本書的習慣;除了工作,他也會花很多時間在寫作 上,一年出一本新書是他給自己定的寫作計劃。當然,還有他更廣為人知的愛好,自行車騎行。

張向東目前的打算,是把辦公室的墻裝修一下,然后把自行車都掛在墻上。他下一步的計劃,則是去南美洲和非洲,把最美的路線騎個夠—“世界五大洲,沒去過的就剩下這倆了。”

對張向東而言,如今的生活似乎已經和幸福并肩了。然而此刻,他突然和我聊起小時候。“我在鄉下長大,就是那種能看見麥種長成糧食的地方。”他說那時的他曾經無數次幻想自己未來會變成什么樣子—不是什么總裁,但跟現在一樣,自由、踏實。

他停頓了一下,接著把同樣的話再說了一次:“我想是因為我一直很明白這個道理—人生的朝向,不是向東也不是朝西,而是朝向自己的內心。”

要懂得欣賞孤獨的美好

1、問:你會不會突發奇想做一件讓自己吃驚的事情?

答:讓自己吃驚?我覺得,無論我做什么事情,別人都不會吃驚的。

2、問:很多人都說中國人不重視精神生活層面上的東西,你怎么看?

答:我覺得這是胡扯啊。前一段時間,我問一個美國朋友,你們美國有沒有經歷過一個讓所有人都沒有信心、沒有安全感的時期,他說當然有,只是程度可能 不同而 已。如果中國人真的不重視精神生活,你就不會提出這么一個問題了。確實,現在中國整體的價值觀可能被一種風氣所裹挾,這很糟糕,但是我覺得,任何一個時 代,最后都會是疑問句,而不是肯定句。人類有智慧是因為人有懷疑自己的能力,只要懷疑精神在,我覺得人類文明還是會好的,這個國家還是會好的。

3、問:你覺得物質對你而言重要么?

答:當然重要啊。

4、問:但你給人感覺你更注重精神層面上的追求。

答:人生總是在不停地選擇中,誰都無法回避。到底要選擇物質還是精神,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問題。而且,不能用這個選擇去簡單的判定一個人。一個喜歡 拍照的 人,他一直追求更好的攝影器材。攝影本身也算是一種精神需要——他可能別的都不要,房子不要、汽車不要,甚至吃的穿的都很差。但是他一定要有萊卡、路來, 一定要有好的鏡頭,要把所有東西都配齊了。那你覺得,他是在追求物質還是精神呢?再比如一個喜歡騎行的人,他愛上這項運動之后,可能也會開始關注車型,開 始愿意在里面投入,或者慢慢成為一個收集癖。那你覺得這是物質追求還是精神追求?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什么可以帶來內心最大的滿足感,只有自己的內心知 道。

5、問:那你怎么看待人的精神孤獨?

答:不是有一句廣告詞么——“決策者都是孤獨的”。實際上,人首先是生來就是孤獨的,因為人生最艱難、最黑暗的時候,你都是要獨自去扛過的,換成誰 都避免 不了。(拿起桌上一本封面人物是白巖松的《mangazine|名牌》2011年7月刊)你看,白巖松的故事,標題是“你幸福嗎?”一個全世界10億人都 知道他的名字的人物,都要提出這個問題。所以,精神孤獨實際上是必然的。我為什么喜歡自己一個人騎車,因為我需要一個可以和自己說說話的時刻。你首先必須 接受孤獨,孤獨一點都不可怕。孤獨和幸福一樣,是同樣重要的東西。幸福是好的東西,難道孤獨就是不好的東西么?要懂得欣賞孤獨的美好。就像我這次環青海湖 的騎行,回來之后大家都在慶賀,說我們這次運氣太好了,每天的天氣都好得不得了。我跟他們講,這是你們的遺憾——沒有下雨,你就看不見雨天的景色,感受不 到雨天騎行的樂趣。難道晴天是美景,雨天就不是么?

6、問:推薦一下你看的書?

答:我喜歡發郵件和同事分享自己看過的好書,郵件名就叫“致用之外”—有用的書我都不看。我看的書比較雜?!度w》就不錯。近來我還在看《葉隱聞書》,講的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2011中國富有階層精神生活調查 意外

無論這些人是因為關注,或者親身從事與馬匹有關的活動,而達成這一點,這都是一個令許多人頗感意外的結果。這個比例只比“在影院看過2次《阿凡達》”的低2%而已。

網絡編輯:瓦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