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國有”與“民營”的激斗
清廷于1909年末和1910年初又先后準許粵漢、川漢鐵路民辦,然而僅僅一年,清政府又于1911年5月悍然宣布“鐵路干線國有”政策。幾年之內,于國計民生大有干系的鐵路政策竟如此反反復復,清政府真是“自尋短見”。
■晚清變局叢談
對“戴紅帽子”的官督商辦企業,清政府內部一直就有兩種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這是國有企業,官家自可任意處置。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私人資本強大反會使國家富強,朝廷統治基礎更加鞏固。兩種政治力量斗來斗去,一時這派占優勢一時那派占上風。甲午戰后雖同意發展私營企業,但對“官督商辦”企業的“性質”仍無定論。清政府在重大經濟政策上的大幅度搖擺,最終成為清王朝垮臺的導火線。
1890年成立的上海機器織布局是中國機器織布的開端。在盛宣懷主持下,經過逐步改制,此廠終于從產權不明的“官督商辦”變成了產權明晰的盛氏“私產”。對他的這種改制是“合法”還是“非法”,是否“化公為私”或“侵吞國有資產”,一直爭議不斷。而吊詭的是這兩種觀點確實各有道理,正說明在社會轉型期造成了“制度灰色地帶”,很難以簡單的非黑即白來作判斷。
甲午戰爭前,清政府一直禁止私人創辦新式企業,甲午戰爭中國慘敗,引起了中國社會的巨大震動,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像日本那樣發展民族私營企業才是強國的根本;同時由于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允許外國在華設廠投資,于是不便繼續禁民間設廠;再加上此時清政府財政極為困難,無力“官辦”新式企業,在危機面前,清政府不能不公開改變以前禁止民間辦新式企業的政策,頒布了“飭令招商,多設織布、紡綢等局,廣為制造”的電旨。而1895年8月,光緒皇帝頒布詔書,敕令官辦企業“從速變計,招商承辦”,更開啟了清末官辦企業私有化之端緒。這些使中國民族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