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盈寸之間蘊藏巨大潛力 國內鼻煙壺收藏與拍賣市場持續升溫
木質雕花落地窗、紫砂茶壺和四處彌漫的沁心茶香,與博大精深的鼻煙壺文化交相輝映,為在場的文物投資者和鼻煙壺愛好者帶來夏日的清涼。
七月的北京驕陽似火,而位于菜市口的博元舫茶樓內,卻是清香雅韻繚繞,由芷蘭雅集主辦的一場名為“清宮鼻煙壺的鑒賞與投資”的講座在此舉行。木質雕花落地 窗、紫砂茶壺和四處彌漫的沁心茶香,與博大精深的鼻煙壺文化交相輝映,為在場的文物投資者和鼻煙壺愛好者帶來夏日的清涼。
主講人張榮現任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主任,是國內鼻煙壺研究領域的權威,她講述了鼻煙壺在中國的制作起源、材質品種的分類、宮廷制作以及北京、廣州、蘇州等地民間制作工藝、鼻煙壺市場的拍賣行情等,還展示了故宮所藏鼻煙壺的珍貴照片,揭示了小物件中蘊藏的巨大價值和魅力。
故宮博物院與國內鼻煙壺研究的興起
師從中國鼻煙壺研究泰斗夏更起先生的張榮,可以稱得上行業內數一數二的人物。1995年,其主編的《故宮鼻煙壺精粹》一書出版發行,成為當時較全面研究鼻 煙壺的開山之作,也是至今為止國內介紹鼻煙壺最為全面的專著之一。其中有關鼻煙壺的歷史起源及分類研究的理論被眾多后來研究者引用。此外,她的專著《掌中 珍玩鼻煙壺》、《故宮博物院珍品全集六十卷—鼻煙壺卷》也為推動鼻煙壺研究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故宮鼻煙壺精粹》將故宮博物院收藏的225件鼻煙壺正式公諸于眾,揭開了館藏鼻煙壺的神秘面紗。其實,這二百多件藏品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故宮博物院是國內收藏鼻煙壺數量最多、品種最全的單位,藏有各種鼻煙壺兩千余件,其中以玻璃器居多。
與其他門類的藝術品由國內熱影響至國外不同,鼻煙壺雖是地道的中國文物,卻首先得到海外藏家的重視和喜愛,因而早期該領域研究的主要陣地在國外。早在 1966年,美國就出現了專門的中國鼻煙壺收藏協會,每年,協會都會在美國、歐洲等地開展一次交流大會,極大地推動了鼻煙壺文化在西方的盛行。亞洲地區要 數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起步最早,改革開放之前,這些地區的藏家就到內地的文物商店購買鼻煙壺,當時一件普通品質的賣品僅需幾元錢,導致了大量品 類豐富的鼻煙壺流入他們手中,現今國內制作的內畫鼻煙壺也主要銷往該地,收藏熱帶動了當地鼻煙壺研究的發展。
國內鼻煙壺研究興起較晚,據張榮介紹,在故宮博物院,鼻煙壺起初只是按質地分類,分散在器物部的各個組內,直到1981年,故宮博物院研究院的夏更起、耿 寶昌和李久芳被派去參加中國鼻煙壺協會的會議時,故宮博物院才把鼻煙壺列為一門專項研究。從此,國內鼻煙壺研究才正式起步。
與鼻煙壺研究一樣,國內的鼻煙壺收藏、拍賣市場也一直是“外熱內冷”。20世紀70年代以來,鼻煙壺在歐美、香港等地的拍賣市場上備受追捧。但這一流行風潮并未引起國內市場的響應。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內地藝術品拍賣興起,研究者、從業者、收藏者才逐漸關注到鼻煙壺。
然而中外鼻煙壺拍賣尚存差距,中國鼻煙壺研究會會長黑冠宇先生指出,國際上已經形成一個成熟的鼻煙壺市場,從藏家到買家,都對鼻煙壺方方面面有深入的研究,從鼻煙壺的收藏、研究、宣傳到拍賣,具備一個十分完整的環節鏈條。
國際市場日顯成熟和穩定,而國內市場正處于一個活絡、積極發展的時期,鼻煙壺熱呈現出由國外向國內轉移的趨勢。最近五年,許多海外藏家逐漸認識到內地市場 的潛力,到內地來尋求合作。尤其以新加坡的鼻煙壺藏家和收藏機構居多,紛紛以藏品作為橋梁,與內地進行互動合作。許多品質較高的鼻煙壺開始在國內市場出 現,其精美程度之高也吸引了國內藏家對鼻煙壺的關注。
據香港佳士得中國瓷器及藝術品部主管安蓓蕾女士介紹,“就在五年前,內地鼻煙壺拍賣的市場還很小,從香港佳士得歷年的成交情況看,大量的鼻煙壺買家來自歐 美地區,以及亞洲的新加坡、臺灣和香港地區,中國內地的買家數量相對較少。但是隨著內地藏家對鼻煙壺的文化和價值了解的更深入,已有藏家進入市場,開始購 買一些價格較高的鼻煙壺。”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