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灰霾下
北京,這個超級城市每天迎接出生和死亡,在這份按天更新的名單里,包括41個死于空氣污染造成的呼吸病患者,和59個死于同樣由骯臟空氣引起的心血管病患者。每天監控空氣指數、研究空氣污染論文、安裝空氣凈化器、種植綠蘿,或者干脆長途旅行……在PM2.5的陰影下,北京人在頑強抵抗。
責任編輯:曹筠武
北京,這個超級城市每天迎接出生和死亡,在這份按天更新的名單里,包括41個死于空氣污染造成的呼吸病患者,和59個死于同樣由骯臟空氣引起的心血管病患者。
灰霾本身就像是北京的慢性疾病。北京市的PM10確實有所降低,但更致命的PM2.5卻每年在增加。另一支隊伍接替了沙塵暴,用無人知曉的方式將城市包裹。
每天監控空氣指數、研究空氣污染論文、安裝空氣凈化器、種植綠蘿,或者干脆長途旅行……在PM2.5的陰影下,北京人在頑強抵抗。
2011 年12 月5 日,受大霧影響,北京污染物濃度上升并積累。隨著大霧灰霾天的持續,公眾對PM2.5 有了更加切身的體會。 (東方IC LIU JIN/圖)
2011年12月13日下午,北京。環境科學博士郭松正在北大上課,美國人安雪峰忙于工作上的會面在城里穿梭,全職媽媽王越在東四環的家中照看孩子,商人貝志城則躲在兩千公里外的三亞曬太陽。
地面上一切如常,但是霧氣又一次聚攏。這是場看不見的巷戰,霧在這個城市里調兵遣將,它們從每一個街角、屋頂和車底探出頭來,只要時機合適,半天之內就能撒豆成兵。沒有攻城槌和云梯,但每一場濃霧洗劫之后,有些市民開始咳嗽,嚴重的被送入醫院。
但是多年以來,這個城市的市民過于樂觀,他們錯誤地忽視了這位對手——它更應該被稱作“霾”,一種由大量懸浮微粒形成的渾濁。附帶著病毒和化學物質的微粒每時每刻被呼吸,它們有的被擋在鼻孔,或是停滯在氣管,有的則深入肺部,導致各種炎癥和更嚴重的疾病。
這個超級大城市里每天迎接出生和死亡,在這份按天更新的名單里,有些人本不應該出現,其中包括41個死于空氣污染造成的呼吸系統疾病患者,還有59個死于同樣由骯臟空氣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患者。
這是國家環保部環境規劃院的學者2008年就給出的數據,但是直到PM2.5這個概念在微博上被廣泛討論之后,渾渾噩噩多年的市民們才終于醒悟,原來自己和這個城市已身陷重圍。
潛伏
在北京人對更清潔的空氣寄予厚望之時,另一支隊伍接替了沙塵暴,用無人知曉的方式將城市包裹
九年前,當時還是北京大學環境學院大二學生的郭松第一次走進了實驗室,從那之后,他就開始研究“霾”。如今他是大氣環境化學的博士,PM2.5對他來說已經不是什么陌生詞。
九年來,他和課題組的其他伙伴一直在收集并分析形成霾的可吸入顆粒,他們慢慢部分地掌握了它的來源、行軍路徑、陣形演變和對人體的最終殺傷力。而就在郭松研究PM2.5的時候,這種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正沿著他的鼻腔進入氣管,進入肺葉。它熟悉他每一個肺泡的輪廓。在這個城市如臨大敵之前,他們彼此早已熟識。
郭松所在課題組的工作是通過研究給政府部門提出治理空氣污染的建議,根本而言,科研工作者和可吸入顆粒物是一對死敵。但是這個實驗室的人外出從來不戴口罩,他們完全允許這種顆粒物自由出入自己的肺,溶進血液,每當知道第二天空氣污染會比較嚴重的時候,郭松和他的同學第一反應是“趕緊去室外把設備架起來”。
如果只是把這解釋為理科生的偏執,或者是對科學的獻身精神,并不完全正確。
“如果一個口罩能過濾PM2.5,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