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選舉歷史筆記之四】2012藍綠對決:誰抓得住99%
誰抓得住民意,誰就抓得住選票。但民意如流水,誰抓得住民意的變化?2012年,這個時代民意有點撲朔迷離,似乎是混沌時代,連候選人的民調也那么膠著。
責任編輯:史哲 實習生 劉紫云
2011年5月1日勞動節,臺北市民上街游行,要求降低貧富差距,以及政府提供更好的工作條件。 (CFP/圖)
“它,抓得住我!”
這是十幾年前臺灣曾家喻戶曉的廣告詞。廣告里,一個兵馬俑扮相的漢子,抖落盔甲上的塵埃,張口說的唯一一句話,就是:“它,抓得住我!”
這是某品牌膠卷的廣告,在大陸也很常見,但這則廣告似乎沒有在大陸出現。至于企業為什么沒有把這則廣告也拿到大陸來播以節省成本,我猜是因為這個“抓”字,太讓大陸人費解了。
但“抓”這個字,在臺灣用得非常廣泛:抓個時間、抓下臺詞、抓個流程……它幾乎能和各種名詞實現百搭,有點類似大陸時下的“搞”字,搞飯吃、搞活動、搞名堂……
選舉,實際上是一個“抓人”的過程,誰抓得住民意,誰就抓得住選票。但民意如流水,誰抓得住民意的變化?
吸奶嘴的老人
2000年大選,民心思變。那一次沒有抓住民意的是國民黨。
那時的國民黨評估:自開放“黨禁和報禁”之后,臺灣在國民黨主導的改革道路上穩步前進,經濟快速增長,民生大有改善,政治上的民主轉型也已啟動,老百姓應該滿意于現在的生活,希望這樣持續穩定地發展下去。因此,他們極力把連戰塑造成為“穩定者”的形象,試圖以連戰可以帶給大家“安全”、“安定”、“安心”來抓住選民,并攻擊民進黨的不穩定的現象,諸如臺獨危險、戰爭威脅、經濟混亂等各種不確定因素。
但是這樣的形象離老百姓的觀感相去甚遠,離老百姓的期待值也落差很大,官場腐朽的習氣讓整個社會有沉下去的感覺,官商結合的黑金政治讓平民百姓看不到希望,而陳腐的說教則令年輕人窒息。
針對國民黨的“安”,民進黨制作一組“老”系列廣告。關卡篇,巨大的圖片上是一個個形狀各異的公章堆在路上,構成迷宮似的路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