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白日做好夢——8個“中國夢”的故事
姚晨:微博也是一個做夢的平臺,人人在這個平臺上聊自己的白日夢。這些夢想有大有小,有難有易,有破滅的也有實現的。但是不管怎么樣,這些五彩繽紛的夢想都在照亮著前行的路,讓每一個人都變成很生動的人。
責任編輯:袁蕾 助理編輯 朱曉佳 李邑蘭 實習生 彭軍淋
袁隆平—易中天
易中天:您解決了這么多人的吃飯問題,您自己挨過餓嗎?
袁隆平:挨過。1960年前后,全國由于自然災害和一些人為的因素,造成了三年困難時期,全國大部分地方都處于半饑餓狀態,我本人也嘗到了沒有吃飽的苦頭。
易中天:那時好像有一個科學發明叫雙蒸飯。
袁隆平:對,雙蒸飯就是蒸兩次,就像發酵的饅頭一樣,很大。但是食物就那么多,吃下去就消化掉了,更餓一些。
致敬辭:袁隆平演繹了一流科學家的應有形象:用技術創新解決人類最根本的需求。吃飽飯是最普適、最恒久、最顛撲不破的中國夢。經歷過大躍進、大饑餓的袁隆平,以他長達半個世紀的卓絕努力,不斷改進其培育的雜交水稻,圓了這個中國夢。他所創造的奇跡,不僅普惠了中國人,也造福于仍在饑餓陰影中的地球村。 (馮飛 徐圣杰 王軼庶/圖)
易中天:我們知道吃飯是全人類的頭等大事,民以食為天,但是怎么種糧食的人老被人瞧不起?我記得當年我們高考的時候,一個省有兩個學院,一個叫農學院,一個叫林學院,后來并校變成農林大學。結果這個學校的人就很有意見,你叫我們農林大學,眼睛不好的一看就成農村大學,耳朵不好的聽成農民大學,好像沾著農字不怎么地,為什么?
袁隆平:為什么他們瞧不起農業呢?因為原來中國的農村很落后很貧窮,所以他們瞧不起農民。但是現在要刮目相看,現代的農民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一輩的農民了?,F代農民很多東西都是機械化、電氣化、電腦化,非常先進,像水稻現在可以一畝地900公斤以上,再隔幾年可以上1000公斤,這是現代農民。比如說病蟲害,過去都是趴在田里找,現在那個裝置在田里面,我們在電腦里看蟲子活動,很先進的。那個施肥,營養儀備好在那里,都是現代的,與過去原始的農民有天壤之別,所以說現在應該刮目相看現代的農民,不是過去古老的農民,現在學農的也開始多了些。
易中天:您覺得有什么辦法能讓農民富起來呢?
袁隆平:單純種水稻糧食是富不起來的,但是我有一個曲線致富的建議,就是我們通過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讓3畝地產現有4畝地的糧,我們叫種三產四豐產工程,種三畝地產四畝地糧食,我們就省出一塊地來搞其他效益高的經濟作物,蔬菜、水果,養魚、養螃蟹等等。
易中天:您自認為是精神首富,精神富翁的感覺是什么?
袁隆平:精神很滿足啊,比物質首富還好些,錢多了沒用的,穿衣服就那么幾件,你吃飯就那么多,錢多有什么用呢?
易中天:錢多了可以捐出去嘛。
袁隆平:錢能捐出去,做好事。但是精神上的安慰是比物質上的安慰更值得我們追求的幸福。
易中天:您的中國夢叫禾下乘涼夢,禾下怎么乘涼?
袁隆平:對,我真做過這樣的中國夢,還做過兩次。我夢見四年前研究的水稻長得比高粱還高,穗子比掃帚還長,穗粒有花生籽那么大,我就跟我的助手在稻穗下乘涼,叫禾下乘涼夢,我現在愿意讓我這個美夢早日成真。
易中天:您的美夢要是成真了,我們的糧食都吃不完了,全體中國人民都富起來了,那時候干嗎呢?
袁隆平:搞文化娛樂,搞精神文明。
致 敬辭:白巖松持續推動中國的電視新聞直播,將一度“敏感”的直播漸漸變成一種常態;他把理性的評論和批判的聲音放置在體制中,一步步挑戰中國電視固有的話 語體系。白巖松嫻熟地駕馭新聞的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穩步地促進新聞回歸其本源,不斷刷新和提升著轉型中國的健康輿論力量,成為中國新聞業的標志性人物。 (馮飛 徐圣杰 王軼庶/圖)
白巖松—易中天
易中天:你剛才不是說歡迎全民都成為記者嘛?我先來問個問題,全民都成為記者,新聞真實性怎么保證?
白巖松:我覺得正是在全民都成為記者的前提下,真實性才在做完加減乘除之后被更大范圍地體現出來,所以今年我們思考最多的問題是:在全民皆記者的時代里,記者該怎么當記者。
易中天:那誰來做這個加減乘除?
白巖松:我覺得,永遠要相信群體的力量,也許看某個個體在網絡上、微博、生活中都有可能犯錯誤,甚至沒有帶來真相,但是當構成一個群體的時候要相信最后的得分是真相。
易中天:群體的一定是正確的?
白巖松:最后加減乘除之后,有可能是正確的。因為過去我們試驗了很多不把權利交給群體的時候,不也沒有得到我們期待的結果嗎?
易中天:你說過,要說出真話來是需要勇氣的,有時候是需要忍受委屈的,你有忍無可忍的時候嗎?
白巖松:我首先必須承認,在所有被致敬者里邊,我是惟一必須感到不好意思和臉紅的。別人都在推動某一個事情不斷向前進步,但作為一個媒體人來說,我不覺得我多做了一些什么。我不過是在做二十多年前老師教給我的底線。有人說你被致敬了,我說為什么把致敬杯給我,他說因為你說真話。后來我意識到不對,就像生活中你夸獎一個人,你這個人真好,為什么?因為你從來不偷東西。對于一個新聞記者來說,說真話是底線,不是上限?,F在我們生活中不由自主的有很多底線變成上限了,比如食品現在沒有人追究是不是好吃,而是說沒放其他東西。我也不希望擁有這樣忍無可忍的機會。我覺得人都是為希望向前走的,我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