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說聲愛你不容易

不管紅頭文件怎樣高調吶喊農業的基礎地位和極端重要性,也無論中央政府怎么用財稅支持和激勵,農業卻像一個垂暮老人,無可奈何地走向黃昏。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劉紫云

農業大縣、財政弱縣、人民窮縣,干部孬縣

農業效益太差,涉農勞動不能脫貧,涉農投資不能致富,涉農財政不能增收,誰姓“農”誰背時,誰沾邊誰倒霉。

現在,不管紅頭文件怎樣高調吶喊農業的基礎地位和極端重要性,也無論中央政府怎么用財稅支持和激勵,農業卻像一個垂暮老人,無可奈何地走向黃昏。

現在全國各地農業占GDP的比重,普遍快速萎縮。我估計最多到2020年,農業在整個GDP中的比重會降到6%以下。盡管如此,仍沒有一個地方政府滿足,而是想借助產業結構調整,把農業“趕盡殺絕”。

很多地方領導人口頭高喊“重視”農業,但都從內心深處把農業作為拖累本地經濟快速發展的歷史包袱。即使農業條件再優越,也很少有人感到自豪。

(向春/圖)

我曾到過黑龍江著名的三江平原,那里一直是國家的糧食主產區。70個產糧大縣當中,居然有43個縣財政收入不足億元,21個縣還沒摘掉貧困縣的帽子,絕大多數仍靠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維持基本運轉。據我調查統計,全國有八百多個產糧、產棉大縣基本上都是“農業大縣、工業小縣、財政弱縣、人民窮縣,干部孬縣”。

再看看全國百強縣,像無錫、江陰、昆山等,這些富得流油的市縣,沒一個是靠搞農業“發跡”的。農業即使沒被完全消滅,在經濟成分中所占的比例也特別小。

從塞北到江南,從東海之濱到阿拉山口,凡經濟欠發達地方的縣域領導人都會不約而同地選擇拋棄農業和農村,狂熱追求工業化與城鎮化發展。

地方政府為什么要消滅農業與農村?原因就在于農業對GDP的貢獻已微不足道。發展速度上不去,衡量干部政績的主要指標達不到,地方領導人很難受。

更主要的是:農村稅費改革后,農業領域給地方政府的財政貢獻基本沒有了,反成了地方財政支出的重大包袱。在這種情況下,當縣長、書記的,不去考慮如何通過工業化與城鎮化的路徑以爭取財稅收入的最大化,有效保障干部職工每個月工資與福利的發放,而是去關心國務院總理強調的“糧食安全”問題,別人一定會說這個縣長、書記是扯蛋,是嚴重錯位!

口頭上高喊“重視”農業和發展農業,實際上卻“雷聲大雨點小”,甚至“干打雷不下雨”,是因為要應付和敷衍上面。

言與行的嚴重分裂,說一千道一萬,歸根到底還是農業不賺錢。如能發財致富,即使法律明確規定非經批準不得擅入,也會有人像販毒一樣冒著生命危險去搞農業。

但農業效益太差,涉農勞動不能脫貧,涉農投資不能致富,涉農財政不能增收,誰姓&l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