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被表演的岜沙
作為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土著部落的典型或曰榜樣,岜沙的名字總是與“凈土”、“神秘”、“原始”、“原生態”之類的詞語形影相隨
肩扛長槍的袞元亮。岜沙人的骨子里很有幾分自負,但他們已能感覺到來自外界的關注和壓力
“最后一個槍手部落”
在貴州地圖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的從江縣恰好位于全省的東南角,貴州與廣西交界處。珠江的支流都柳江自西向東流過,兩岸青山夾江對峙,從江縣城就建在山與水的間隙,形成狹長而起伏的城區。正值江河禁漁期,都柳江上空蕩蕩的見不到一艘漁船。然而,僅僅半個世紀以前,連接貴州與廣西并直達廣州的321國道尚未修通,都柳江仍是貴州高原通往兩廣最便捷的途徑,江面上放木材的排筏一年四季川流不息。
實際上,都柳江不但曾是交通要道,還是民族大遷徙的走廊。在從江這座江濱小城,無須走出城區,抬起頭就能望見附近山寨里的七彩鼓樓。這種形似巨杉的奇特建筑為侗族所特有,并被視作侗鄉侗寨的標志。這里的侗族人深信,他們的祖先是從廣西梧州一帶溯游而上,最終定居于都柳江兩岸的。今天,居住在黔東南的侗族人口在100萬以上,尤其集中在南部的黎平、從江、榕江三縣,“黎、從、榕”也成為侗族文化中心的代名詞。
以盛產椏柑而出名的從江,近幾年一直在不遺余力地打造“江濱旅游城市”。當然,這里的旅游景點并不是人們司空見慣的風景名勝,而一律是傳統文化保存較好、民俗奇特的少數民族村寨:高增、小黃、增沖、占里、銀潭、龍圖……從江的侗族文化格外厚重,漸次投入旅游開發的景點也大多為侗寨,但其中最赫赫有名的卻是一個苗族部落——岜沙。在地方政府的各類旅游宣傳材料里,岜沙的名字總是首當其沖,通常還被冠以“最后一個槍手部落”的稱號。而實際上,岜沙早已經名聲在外了。1990年代末,民俗學者和攝影家率先將岜沙介紹給外界,媒體記者、觀光客和獵奇者隨即紛至沓來,一傳十、十傳百,岜沙逐漸成了旅游叢書與報刊雜志上的熟客。
時至今日,作為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土著部落的典型或曰榜樣,岜沙的名字總是與“凈土”、“神秘”、“原始”、“原生態”之類的詞語形影相隨,岜沙人世代傳承的習俗與信仰則被精挑細選用來制造大同小異的戲劇效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