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馮氏風馬?!恐袊虝?認祖宗,講面子
這幾年“商會”這個詞在媒體上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它在今天的中國有什么作用?未來會怎樣發展?我認為它對未來的市場經濟、社會環境和制度變化都非常重要。
這幾年“商會”這個詞在媒體上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它在今天的中國有什么作用?未來會怎樣發展?我認為它對未來的市場經濟、社會環境和制度變化都非常重要。
中國商人的起源時間比較晚,像有名的范蠡,他當官、做生意,后來把西施給拐走了,最后死在山東即墨。但是他在當時只是偶然現象,不是社會的主流。大家公認 的中國商業萌芽是在明代,到了明清之際,商人逐步多起來,于是出現了商人聚合的形式。在描寫晉商的電視劇《錢莊票號》里可以看到,最早是以家族、宗族為紐 帶發展出商業聯系,利用這種宗族力量控制商業資源,擴大自己的地盤。
在山西,錢莊不大用外村人,因為中國長期是農業社會,一個村的人住久了,就有道德約束,在這個小范圍內,唾沫星子都淹死人,一旦道德上出問題,幾代人都翻 不了身。商業聯系的開始是用熟人、親緣的方式。有的還通過大戶之間結親家,比如《喬家大院》。這樣商人之間的利益穩定起來,逐步進行一些行業壟斷,彼此之 間可以互相支持,還可以跟官府發生關系。
但是它的活動范圍是有限的,隨著戰亂、流動和市場生意規模的擴大,有時候發展到外地就受到局限。所以親緣之后發展出地緣,就是一個地區的商人經常在一起 混,在外地發展出會館。商人會館集合跨地區的地方商人,大家在會館里面聊天,還可以住宿。大家合作談事情,維護共同的利益和聲譽,同時也做點好人好事,比 如陜西和山西是一個商幫,在北京有山陜會館。
商人會館是以地緣來結盟的一種商人組織,但是隨著事業發展,生意越來越大,逐漸超出了本地人范圍。
中國在清末和民國初年這一段,因為本土經濟發展,還有鴉片戰爭、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義和團八國聯軍、辛亥革命等等,使中國的大門不斷開放,外國人和中國 人做生意越來越多,把外國商人之間聯系的方法也給傳過來了。1902年中國上海有了第一個商會組織,它有五個董事、七十五個會員。
從這之后,清朝專門頒布了一個法律鼓勵大家成立商會,上千個商會如同雨后春筍般出現了。它已經擺脫了傳統會館的影響,逐步出現了現代商業組織的一些形態, 特別是跟外國人做生意的、留洋過的、當買辦出身的這些人,開始學會按西方或者日本的方式組建現代商會。從1902年起到1911年辛亥革命,雖然中國還沒 有進入現代社會,但是已經有了很復雜的商會組織。
中國長期是農耕社會,人們固定居住,不是游牧,因此認祖宗、講面子。游牧民族的祖宗則不大容易找。比如在外蒙古如果突然有親人去世了,大家很快就地埋了, 戈壁灘上找墳頭很難再找到。他們就拿些石頭擺在那兒,拉一些經幡,有首歌叫《敖包相會》就是在那里。這是唯一能識別的標志。在中國本土農耕民族一代一代傳 承,修廟、敬祖宗,歲數大的族長德高望重,祖宗非常重要。另外很講面子,給別人面子就是尊重別人、降低自己、委屈自己。
商會的公斷和私了是同時存在的。比如倆人吵架了,商會大佬叫出來一起喝喝茶,和和稀泥事情就完了,又像公斷,也像私了,但是一定有第三方出來。這種風格傳 承到今天也還有。比如在房地產行業,早幾年我們一起去爬山,中間有一個人突然去世了。王石建議說幾個大哥把當事人都叫來,每人出一些錢,把事情解決了,這 其中也有不同意見,最后大家認為大哥說這么辦就這么辦吧。這就是中國的傳統。我們房地產行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事。
商會內的公斷都帶有歷史的中國私了和給面子的性質,所以商會在中國歷史上來看,聚焦起來是三大功能,第一聯絡、結商情;第二建立游戲規則,包括行業的游戲 規則和商人之間的規則,不管是潛規則還是直接的規則,約束很大;第三維護商人權益,與政府溝通,形成對商人有利的社會環境、政治環境和法律環境。這是商會 存在最重要的意義,也是繼中國一百多年以來沉淀下來的商會應有之義,也是現代市場經濟國家、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商會普遍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