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地”淘金
種種跡象表明,土壤修復將是一個爆炸性行業。中國環境修復網執行主編高勝達警告,“如今大家只看到土壤修復市場這塊肥肉,卻沒看到未來的風險和責任?!?/blockquote>責任編輯:何海寧 實習生 趙振江
缺了技術,少了資金,“清毒”難上難
“如今大家只看到土壤修復市場這塊肥肉,卻沒看到未來的風險和責任。”一座密閉車間矗立在一個化工廠原址上,卡車將挖出來的土壤運到車間內,大型攪動器翻動土壤,強制有害污染物揮發。揮發物被收集后,或被活性炭吸附,或被焚燒。
“類似的土壤修復的新技術正逐漸被應用。”北京建工環境修復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建工)技術總監馬駿說。
但更為原始的方法仍占中國土壤修復技術的主流,即把受污染的土壤挖出來,運到另一個地方進行填埋或焚燒。更多新技術難以被應用,修復企業也處于初級而混亂的狀態。
“有的先有工程,后有修復公司,就是有關系的人專門成立一家公司承接這個工程,所以它既缺設備也缺技術。”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廖曉勇說。
“但土壤修復不是隨便可以糊弄的,將來是要追責的。”高勝達警告,“如今大家只看到土壤修復市場這塊肥肉,卻沒看到未來的風險和責任。”
工人正在鉆孔取土樣,設置地下水監測井。這是用注射修復藥劑的方法來“清毒”,這樣的新技術在全國應用并不廣泛。 (資料圖片)
“貧瘠土地”難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