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作家哈維爾,謝幕了
瓦茨拉夫·哈維爾1994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世界劇場日的演說:我深信,劇場是透視未來的望遠鏡,也是具體塑造我們希望的方法。劇場體現了人類今天主要的希望,也就是活生生人的重生。
責任編輯:袁蕾 助理編輯 朱曉佳 實習生 彭軍淋
我深信,劇場是透視未來的望遠鏡,也是具體塑造我們希望的方法。
劇場體現了人類今天主要的希望,也就是活生生人的重生。
——瓦茨拉夫·哈維爾1994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世界劇場日的演說
2011年12月18日,瓦茨拉夫·哈維爾的辭世震動捷克,也震動歐洲。捷克政府下半旗志哀,并決定為哈維爾舉行國葬。
保羅·威爾遜(Paul Wilson)與哈維爾有幾十年的友誼,也是哈維爾的英文翻譯。哈維爾著作的英譯版大都由他編輯翻譯,他在2003年3月11日為《紐約書評》寫作的《奇妙人生》寫道:“哈維爾的一生,經常被比擬為一出戲,由他親自披掛上陣,領銜出演。因為哈維爾身為劇作家的成就,以及在國際舞臺上所受到的好評,讓此種比喻恰如其分。”
哈維爾的一生,經常被比擬為一出戲,由他親自披掛上陣,領銜出演。 (Michal Cizek 東方IC/圖)
一生都在為弱者說話
臺灣戲劇家耿一偉是《哈維爾戲劇選》的中文譯者,2003年他由捷克文直接譯介哈維爾的劇作《花園宴會》、《通知書》、《愈來愈難集中的精神》。“哈維爾向來為弱者說話,從總統位置退下來以后為文化藝術和宗教領域的弱者說話。他是個非常有道德勇氣的人?,F在的社會里已經很多人不相信道德勇氣了,人們變得非常犬儒。哈維爾本身也是弱者,他本來是文學家,不是一個政治人物。通常一個文學家在品嘗過權力的滋味之后,很難再回到原來的淳樸或者對道德的偏愛,哈維爾一直保持這種特質和能量非常難得。”耿一偉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耿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