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食品安全報告】那些被誤“毒”的食物——2011“問題食品”事件盤點
在即將過去的一年中,哪些“問題食品”在被誤讀?哪些食品新聞事件在被曲解?事實上,許多食品新聞“事件”之所以演變為“食品安全事故”,關鍵在于公眾對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和食品行業的信任越來越低,真相完全被情緒所淹沒。
責任編輯:曹海東 何海寧 朱紅軍 彭利國
在即將過去的一年中,哪些“問題食品”在被誤讀?哪些食品新聞事件在被曲解?事實上,許多食品新聞“事件”之所以演變為“食品安全事故”,關鍵在于公眾對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和食品行業的信任越來越低,真相完全被情緒所淹沒。
“毒食物”真有那么多?我們真沒有“安全的食物”了嗎?2011年,這些質問讓人目不暇接。
之所以用“事件”形容2011年的問題食品,而不是“事故”,是因為很多新聞,其實僅僅是新聞而已,與食品安全無關。
那些躺著中槍的食品
這確實是聳人聽聞的邏輯。“西瓜爆炸”歸結于“膨大劑”的使用,而“膨大劑”又被歸結為“植物激素”。
2011年夏天,不僅有“西瓜爆炸”,還有草莓“膨大”、香蕉乙烯利催熟等諸多讓人瞠目結舌的“毒食物”事件,甚至有專家指出大量食用這些食物或導致性早熟。
也正因如此,上述蔬菜水果全行業滯銷,大量農民欲哭無淚。
事實上,“植物激素”只是“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俗稱。它可以促進或改變植物的生長周期,使之符合人們的期望。它對植物有激素效應,但人與植物差得太遠了——植物激素與人類激素的差別,就像花粉與精子的區別那樣大。
我們說這些物質應該“規范使用”,并非過量就會有毒,而是作為高純度化學物質,不當使用可能帶來一些風險。這些風險就像酒精、食鹽、醋的不當使用也會產生危害是一樣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