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食品安全報告】洋雷鋒不是活菩薩——食品安全西學東漸潮來襲
輸觀念、搞培訓、定政策、搶市場……在中國食品安全最嚴峻的時刻,高鼻梁藍眼睛的老外開始“淘金”中國。是保持中國特色,還是照單全收,中國食品安全監管者面臨大考。
責任編輯:曹海東 何海寧 朱紅軍 彭利國
輸觀念、搞培訓、定政策、搶市場……在中國食品安全最嚴峻的時刻,高鼻梁藍眼睛的老外開始“淘金”中國。是保持中國特色,還是照單全收,中國食品安全監管者面臨大考。
老外不是“活雷鋒”
一群外國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幫助中國拯救食品安全,這不僅僅是國際主義精神。
在食品安全風雨飄搖的年代,一群外國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幫助中國拯救食品安全,這是什么精神?
一年前,當日本藝術家植村繪美在北京扯起“有機農夫市集”大旗的時候,她設想的只是一場互動藝術。然而當趕集的人數迅速突破三千之后,組織者開始考慮:這種風靡歐美日本的“Local Food Movement(本地食品運動)”是不是能讓一部分中國人的餐桌先安全起來。
被譽為“公眾健康保護神”的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以下簡稱FDA),早在2008年就在北京開設了首個海外辦事處。盡管FDA一再聲稱“關心的是出口美國的食品安全問題”,中國民眾卻仍舊寄望于其來提升本國食品安全水平。
目前,包括世衛組織在內的8家聯合國機構當下正攜手在中國西部的6個貧困縣開展針對留守女性的食品安全培訓。這一始于2009年的項目,旨在讓中國貧困群體吃上既營養又放心的食品。
外企也嗅到了商機。最新的消息是,生產高端肉類的新西蘭Neat Meat公司正在考量在中國布局,甚至打算直接投資建農場,目標是讓其在中國出售的每一塊肉,也像在新西蘭一樣,可以追溯到農場。新西蘭Asur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