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經濟表情】中產之困
國際上,中產階層的達標線或者用量化的家庭收入來衡量,或者按照職業性質劃分。而在中國,奔向中產的道路障礙重重。有些先行者被迫選擇在美國當房東,在他鄉圓自己的中產之夢。
責任編輯:顧策 鄧瑾 張華 肖華
奔向中產的道路障礙重重。有些先行者被迫選擇在美國當房東,在他鄉圓自己的中產之夢。
不幸福的“小康”
2011年12月22日冬至,26歲的馬天馳早早來到位于上海陸家嘴繁華地段的辦公室,剛打開電腦,就看到了統計局前一天發布的《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統計監測報告》。
根據報告,2010年中國人均GDP29992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0046元,小康率80.1%,生活質量方面的實現程度86.4%。
“這些數兒,看著挺幸福的。”在長江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受托運營部工作的馬天馳美國式地聳了聳肩。他坦言自己的月收入稅前近1萬元,可支配收入約6500元,是全國人均值的7.8倍,但“沒覺得變幸福了”。
當被問及作為中產階層為什么感覺不到生活的良性變化時,馬天馳一連串嫻熟的喝咖啡動作突然中斷,他睜大眼睛問記者:“我也算中產階層?!”
與此同時,王珊(化名)也在千里之外的北京質疑著自己的身份。
39歲的王珊是財經類雜志的高級編輯,丈夫是高級銷售人員,全家年收入40萬元左右。自9月起個稅起征點從2000元升至3500元,近幾次看工資條的心情都被王珊形容為“跌宕起伏”。
“前一陣漲了工資,所以看到最開頭的應發工資時,心里就開始算計這個月可以多買些什么東西??傻鹊娇赐旮鞣N應繳項目后,感覺拿到手的錢比以前還少了,心情一下子從山頂跌到山溝里,剛剛還在腦子里盤算的東西立刻就被否決了。”王珊沒法理解有“殺富濟貧”作用的稅收工具怎么就“殺”到了自己頭上。
“我覺得自己不是富人,連中產階層都不算。”王珊皺著眉頭抱怨。
2011年10月,上海環球金融中心&l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