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如何有效地記憶與學習(1)

什么是記憶的機制、為何記憶的質量有高低、什么樣的記憶和學習是更有效的。你所擁有的知識并不取決于你記得多少,而在于它們能否在恰當的時候被回憶起來。

你所擁有的知識并不取決于你記得多少,而在于它們能否在恰當的時候被回憶起來。

讓我稍微說得更詳細一點:學習新知識并將其存放于大腦中,最終的目的是要在恰當的時候能夠想得起來去使用。因此,學習的有效性顯然應該這樣來衡量:當遇到需要用到學過的知識的時候,相關的知識是否會自動從你腦海中“蹦”出來,最起碼——能否通過有意識的搜索將它們提取出來。

這可不像它聽上去那么簡單,否則就不會有“掉書袋”、“讀死書”這種修辭手法了。

為了更深入地說明這一點,以下是幾個著名的關于學習與記憶機制的實驗。

《Searching For Memory》[1]上提到這樣一個例子:

假設這樣一個任務:給你一個單詞(如brain),要你尋找它的押韻單詞(如train)。一段時間之后問你記不記得當時給你的單詞是什么了。你可能會不大記得了?,F在,如果當時不是要你尋找押韻單詞,而是要你聯想該單詞的含義或功能(如brain的功能),那么你事后回憶起來當時是什么單詞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對此一個靠譜的解釋是:后一種記憶編碼方式(稱為精細編碼)提供了更多的提取線索。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任何一個線索被觸發都可能順藤摸瓜地拎出整條記憶來。

一個非常類似的實驗是這樣進行的(這是Craik&Tulving 于 1975 年做的一個關于記憶的淺層深層加工的經典實驗,實驗內容和論文原文參考注釋[2]):

給出同樣一組單詞,讓一組被試數一數每個單詞有多少個音節,讓另一組被試閱讀單詞的含義(或者設想單詞可以被使用在哪些場景中),之后讓兩組被試回憶列表上的單詞,猜哪一組能夠回憶出更多?

這是一個被廣為認可的記憶機制,即:我們在記憶的時候將許多線索(例如當時的場景、問題的背景,甚至所處的語言環境、空間位置)一并編碼進了記憶,事后能否提取出這段記憶嚴重取決于提取線索是否豐富、以及在回憶的時候是否重現了記憶時的線索。

原則上,在上面提到的兩個實驗中,兩組被試都接觸到了同樣的單詞,都記憶了同樣的知識,但取決于在記憶的時候將哪些線索,多少線索和該記憶進行了掛鉤,就決定了事后回憶(提?。┰撚洃浀某晒εc否。

聯系我們日常的經驗,不難注意到,死板的記憶方式和我們常說的“理解記憶”正對應了不同的編碼方式。書呆子記憶就是死記硬背,到最后如果你問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