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務2011:變革之心
如何描述2011年中國軍隊現代化進程中的坐標?或者說,如何透過那些充滿科幻感的新式兵器、大大小小的聯合軍演、越來越頻繁的出沒于熱點的中國軍人,來評估中國軍隊追趕世界一流的步伐?“每步75厘米”,或許會是一個能讓熟悉內情的人會心一笑的回答。
責任編輯:姚憶江 史哲 實習生 沈穎
新版《內務條令》軍人誓詞中,多了一句話,“時刻準備戰斗。”這句話足以濃縮中國軍隊大變革所追求的精、氣、神。
如何描述剛剛過去的2011年在中國軍隊現代化進程中的坐標?或者,換一個問法,如何透過那些充滿科幻感的新式兵器、大大小小的聯合軍演、越來越頻繁的出沒于熱點的中國軍人的身影,來評估中國軍隊追趕世界一流的步伐?“每步75厘米”,或許會是一個能讓熟悉內情的人會心一笑的回答。
(沈玲/圖)
中國軍隊的“化”學
當網絡熱炒外國軍隊將iPhone4用于狙擊時(用智能手機上的軟件顯示風速、重力、地球轉速等微小因素對彈道的影響,修正射擊諸元),中國空軍運輸機的領航員也忙著在把航空數據、地圖輸入iPad中。沒辦法,“用起來方便太多了”。這也許是關于信息化最庸常但也最深刻的例子。
化者,變也。中國軍隊的“化”學,不外乎信息化建設,執行多樣化任務,訓練施行基地化、模擬化、實戰化,以及由此對后勤提出的保障一體化、保障方式社會化、保障手段信息化、管理科學化……這是一場由“鋼鐵”向“比特”的“化”學反應。用鄧小平話說:“我們搞指揮系統現代化,從自己落后的方面去看看人家的,找一找差距,很有必要。打起仗來和過去一樣光靠電話行嗎?”
2011年,中國軍隊議程上有一系列的會議,都是在努力催化這些個“化”學反應。比如年初的信息化領導小組會議,2月拉開序幕的全軍信息化建設專題宣講活動……直至年終。
“化”學變化最直觀的體現就是新裝備。政工網在中國軍隊基本實現了聯通。據統計,目前軍級以上單位聯通率為100%,建制師為99.65%,旅團為95.04%,營連為82.44%。與此同時,信息安全也相應開始升級。視頻監控系統、保密U盤、電磁信號干擾器等設備走進了軍隊的關鍵部門。
信息化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改變了傳統的指揮模式。2011年,成都軍區司令部機關上至將軍,下至尉官,展開了學習掌握一體化指揮平臺的大比武。這一新型指揮信息系統被專家斷定,“將顛覆機械化條件下傳統的思維模式,引發我軍指揮方式的巨大變革。&r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