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虎:2011,國際軍事發展的拐點
中國軍隊一直是維持世界和平的砝碼,這個砝碼的力量越大,世界和平與戰爭的蹺蹺板就會朝和平傾斜越多。美國所謀者大,恐怕不僅僅是遏制中國、重返亞太那么簡單。當歐洲經濟持續低迷時,有人希望通過軍事戰爭手段刺激經濟走出低谷?
責任編輯:姚憶江 史哲 實習生 沈穎
中國實際上在走別人20年前走過的路,而別人也沒有停下腳步,我們應有危機感。軍隊的戰斗力遠遠不只是硬件,有時軟件的作用更重要。
中國軍隊一直是維持世界和平的砝碼,這個砝碼的力量越大,世界和平與戰爭的蹺蹺板就會朝和平傾斜越多。
美國所謀者大,恐怕不僅僅是遏制中國、重返亞太那么簡單。當歐洲經濟持續低迷時,有人希望通過軍事戰爭手段刺激經濟走出低谷?
下一個裝備發展的波峰或可期待
2011年航母試航,標志著中國海軍由近岸、近海走向遠洋,意義重大。從國際地位、海洋權益、貿易對海上交通的依賴等方面來說,中國不可能再維持“黃水”海軍的狀態了。
中國要真正取得和需求相匹配的遠海作戰能力,現在僅僅是一個開始。
為什么強調“和需求相匹配”?曾經有人問:南海周邊的菲律賓、越南等國家比中國弱,為什么敢做一些中國不敢做的事情?拋開政策不說,單從力量上講,我們要看到力量和目標的差距。南海周邊國家的目標有限,力量小也可以接近目標;而我們的目標很大,盡管力量表面看起來很大,但和對方比起來相當匱乏。
另外,力量的對比不是比較艦艇數量。比如,同樣是宙斯盾戰艦,美國有,我們也有,是不是就一樣了?不一定。美國1艘主力戰艦實際上頂我們5艘船。
美國艦艇在航時間較長,這和裝備可靠性、訓練、技術保障程度,乃至海洋觀念都有很大關系。
航空方面也是類似的情況。殲20試飛給我們帶來驚喜,但美國的四代機F2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