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怪獸家長(13)
近年社會提倡環保,但對于循環再穿別人舊衣物的風氣始終流行不起來,尤其在一孩之家,寵幸還來不及,做父母的又怎么舍得讓獨生的孩兒穿人家的舊鞋舊衣服呢?
舊衣服的新生
換季的日子,又翻出了許許多多的舊衣物。一家五口,幾個大柜子,一年幾次翻箱倒柜,夠忙了。
女傭最期待這段日子,虎視眈眈那堆翻出來不合穿的衣服鞋襪,因為我家附近沒有舊衣回收箱,挑出的舊衣服通常盡歸菲傭所有。
“這雙鞋留給我孫子,那條裙子我女兒合穿,太太你還有沒有牛仔褲,你的尺碼跟我妹妹一樣呢……”女傭習慣把能穿能用的都寄回鄉下,太舊的就拿到回收站稱重賣,四港元一公斤,她說好過賣報紙。
女傭甚至理所當然地指著我們身上的衣物“下單”:“這個手袋不要了記得留給我,我喜歡這種款式……”
記憶中我們兒時的舊衣物都能循環再用,破T恤剪開幾塊成了抹地布;厚衣厚褲存起來總有用武之地,譬如刮風下雨、窗口滲水、天花板漏水時就能發揮最大的吸水作用;好一點的純粹不合穿的衣物通常都轉送他人,我們姐弟仨就常接收到表姐表哥傳來的“飲衫”、“飲鞋”。
“飲衫”因為穿的機會不多,保存得最好,所以循環價值最高,丈夫的家族里就有一條傳了五代人的適合三歲女孩的“飲裙”,最先由丈夫的表姐傳給丈夫的姐妹們,大姐二姐四妹五妹穿過了,又留起來待到二姐女兒三歲,然后是四妹的女兒,再然后是我家的三個女兒,現在,我把它送回二姐的手上,因為她的孫女快三歲了。
這個家族每個女孩在三歲時都有對這條裙子的回憶,每傳一人奶奶都會把故事再說一遍:“以前的衣服質地真好,這裙子是英國貨呀,去宴會才有得穿……以前我們窮呀,要養這么多孩子,哪有一家人外出吃飯這回事,每次赴宴,最多能帶一個小孩,于是我們就猜拳,猜贏的那個去……”
一條舊裙子成了家傳之寶,傳下家族故事。
作者:屈穎妍 出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有朋友說:“我家女兒是不肯穿舊衣服的!”我認為,孩子接不接受舊衣裳,視乎父母怎么演繹。
我家女兒們最喜歡用背后的歷史讓衣服鞋襪成為故事:“這是二表姐當年做花童時穿的禮服,這花童本來應該是我做的,因為我不肯拖著另一個男孩上教堂,所以人家找了二表姐來頂替我……”
“這條花裙子是幼兒園同學一心送我的,一心是我幼兒園時最好最好的朋友,我們一起吃午飯,次次都是全班吃得最慢的兩個……”
平凡舊物,加一個背景,忽然神奇起來,再加一個環保兼省錢的理由,尤其二妹、三妹早就習慣穿大姐的舊衣服了,所以三個女兒從不介意接收人家的舊衣舊鞋。
四方親友一知道我家孩子不嫌舊物,一袋袋一箱箱的二手衣衫直往我家里送。有個舊同事送來一條少女雪紡白裙,美如婚紗,他女兒只穿過一次,干洗完放久了不合穿了,又舍不得捐掉,留在衣柜里八年,女兒都讀大學了,這回終于找到了宿主。
社會環境今非昔比,今日大家都過著豐裕的生活,故送來的舊衣服通常不舊,有些還是簇新未開封的,女兒樂得像過Boxing Day(節禮日),菲傭更是“黃雀在后”,待女兒們挑完她就來個全數吸納。
雖然接收了不少舊衣物,女人的購物狂基因還是讓我忍不住為她們買新的,于是新衣舊衣放滿了幾個大柜子,每回收拾都覺得罪過。
近年社會提倡環保,但對于循環再穿別人舊衣物的風氣始終流行不起來,尤其在一孩之家,寵幸還來不及,做父母的又怎么舍得讓獨生的孩兒穿人家的舊鞋舊衣服呢?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