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學人的雪泥鴻跡——讀傅璇琮先生《治學清歷》
《治學清歷》展示的是一代學人(特指新中國在上世紀50年代培養的學者)的清歷。他們長期處于動蕩嚴酷的生存環境和缺乏獨立與自由的學術氛圍。在古典文學與文獻領域,傅璇琮先生堪稱這一代學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責任編輯:劉小磊
《治學清歷》是傅璇琮先生的自選集,內容主要是作者自著或主編之書的序跋,還有對現當代著名學者的學術成就、治學方法的研述。該書所收文章最早寫于1958年,最晚寫于2009年,大致記錄了傅先生五十余年的治學歷程,雪泥鴻跡,彌足珍貴。聯系傅先生的其他著述,引發我許多思考和感慨。
我以為,《治學清歷》展示的不僅是一個人的清歷,也是這一代學人的清歷。我所說的“一代學人”,特指新中國在上世紀50年代培養的學者。他們在戰亂中度過少年時代,在新中國受到高等教育,走上學術之路時,又遭遇數不清的政治運動,長期處于動蕩嚴酷的生存環境和缺乏獨立與自由的學術氛圍。直至上世紀80年代,這一代學者始獲新生,并為中國學術界做出了重大貢獻。在古典文學與文獻領域,傅璇琮先生堪稱這一代學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治學清歷》,傅璇琮著,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年6月版
1951年夏天,傅璇琮高中還未畢業,就考上了清華大學。不久隨院校調整,他就讀的清華大學中文系并入北京大學。1955年,23歲的傅璇琮因與“胡風反革命集團”有牽連而受到審查。1957年又因為參加樂黛云、裴斐為首的文人團體而成為“反黨小集團”成員,被打成右派,并從北京大學調動到中華書局。直到“文革”結束,他才真正迎來學術的春天。
1980年傅先生出版了第一部專著《唐代詩人叢考》,這在百廢待興、充滿期待的學術界引起不小的轟動。這時他已近50歲了,經過20年的沉潛,他的學術研究真正進入佳境。
看了《治學清歷》,我想用三句話來總結傅先生和這一代優秀學者的學術貢獻:發千古之覆,筑百世之基,開一代之風。
“發千古之覆”,是借用了錢鍾書先生的話。他在贈傅先生《管錐編》上的題辭有“璇琮先生精思劬學,能發千古之覆”一語。這當然含有對后輩勉勵之意,但也是確評。錢先生對于傅先生《黃庭堅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