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讀經濟思想史?

這門課在臺灣的經濟系里,一直是個可有可無的小盆景,靠此業為生的教師有時還要用分數來吸引學生,既侮辱了它的“價格”,也屈辱了它的“學格”。

責任編輯:劉小磊

這是經濟系學生的正常疑問??佳芯可植豢歼@一科,出國留學時也沒人要看它的成績,就業時更沒人關心你是否讀過這門課。我連最新的好理論都吸收不完,怎么會有時間和心情讀這些“死人的錯誤見解”?是的,所以這門課在臺灣的經濟系里,一直是個可有可無的小盆景,靠此業為生的教師有時還要用分數來吸引學生,既侮辱了它的“價格”,也屈辱了它的“學格”。甚至有教師對學生說,這門課教的都是老古董,既不能用數學表達,也不能用統計工具驗證,科學性非常低,基本上是“從垃圾中制造垃圾”。以上的說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我在這個領域工作25年的親身經歷與聽聞。

臺灣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賴建誠

我希望替這個學科講些稍帶門面的話。先從學術市場的產品價值,來辯解這個行業并不完全是在“制造垃圾”。以亞當·斯密為例,他的全集和傳記從1976年起,在牛津大學出版社重新編校印行,當初的用意是紀念《國富論》(1776)出版兩百周年。這套全集在全世界的銷售量這35年來相當可觀,還印成各式各樣的版本銷售。

斯密在經濟學理論上,最有名的論點之一是“看不見的手”(the invisible hand)原理。它的基本意思是說:經濟個體在追求自身的利益時,未必會考慮到其他人的利益,但如果沒有外在的干預,就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市場價格機制)會調和眾人的利益,使個人和集體(社會)都會得到最大的利益。這種說法在經濟學界傳承兩百多年,也成為不同學派(尤其是主張政府干預者),攻擊古典自由經濟學派的箭靶:天下哪有這種好事?只要自由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