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20120112)
減稅1萬億,多大的事兒!2011年中國政府財政收入超過了十萬億,減稅1萬億也不過是十停中少一停。不過,相對于減稅,更重要的問題是怎么減。
責任編輯:陳斌 實習生 魏晨捷
N0.1 中國需要立即減稅1萬億
《新世紀》周刊 2012年1月6日 謝國忠
(原文摘編)中國2012年面臨重要考驗。增長下滑不只是周期性的下滑,而是長達20年的投資與出口增長模式的終結。如果中國拒絕變革,接下來就會經歷失敗的十年。2020年,中國人口將開始減少,未富先老將是一場最大的悲劇。要避免這種命運,中國必須改革,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減稅。
政府現在可以在不造成財政困難的情況下采取如下措施來增強信心:其一,將房屋的70年產權調整為永久產權;其二,將最高的個人收入所得稅率從45%削減到25%;其三,兩年內將社會保障稅減少一半。這將向市場表明中國對改革的態度是認真的。
最實質性的,是立即減稅1萬億元人民幣來提高效率,可以通過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降低五分之一來實現。中國家庭消費只占GDP的三分之一,不到發達國家的一半,也遠低于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55%。減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將肯定能夠刺激消費。消費增長額很可能會超過減稅額。
提高效率還需要廣義的“減稅”。近幾年,中國企業由于容易獲得投資并享受貿易保護,效率每況愈下。例如,雖然中國有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但效率卻很低,主要依賴一些關鍵零部件的進口,然后以高價賣給中國消費者。對策是允許平行進口,亦即個人可以在海外買車。中國夢想成為汽車出口大國,但是,只要對這一行業實施保護政策,這個夢想就不可能實現。
國際社會很少批評中國的汽車行業政策,因為這給跨國公司帶來了利益。他們用不著培育本土競爭者就能獲得超額利潤。地方政府支持這一體系是因為可以刺激GDP和財政收入。受害的是中國的消費者和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