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元年”前后
在臺灣,文化活動的進行往往是為了服務執政者的政治利益或意識形態。幾十年來的發展意識,使得真正的文化深耕者被邊緣化;在社會經濟中處于弱勢的文化族群及其賴以維系的語言、生活環境和文化資產,則瀕臨滅絕。
責任編輯:袁蕾 助理編輯 朱曉佳 實習生 彭軍淋
2012年5月20日,“文化部”就會成立運作。我們現在草擬“文化基本法”,把文化的關鍵元素,通過一部基本法做更詳細的鋪陳。
文化創意產業主管機關是“經濟部”。很多文化界的人士會想:“喂,這個政府有點兒‘外行’吧。怎么把這個放在‘經濟部’呢?”這一次我們把它調整過來,由“文化部”來做這樣的工作。
我們上任以來,文建會的預算可以說是逐年成長。以前沒有超過一年60億,我們上任之后變成60億。2011年算上辛亥百年的活動,加起來是93億,2012年會長到101億。這一段時間,可以說是經濟情況有史以來最糟糕的,但文化預算并沒有減少。
大家可能會問,是不是我們把資源都放在“辛亥百年”的預算里面?這是完全分開的。這筆預算加起來差不多19億,跟文化建設委員會的預算是分開來的,不是同一個來源。
—&mdash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