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改革,中國經濟的天就晴了

一旦出口受困,內需尚不足以頂上,中國經濟的推手不得不再次落在了政府頭上。然而,政府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然弊病叢生,危機四伏。重啟改革的操刀者不得不是既有利益的最大得益者——政府。這一次,政府如何選擇,將決定中國經濟乃至中國的未來。

責任編輯:鄧瑾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張劍鋒

編者按:被公認為近20年來經濟形勢最不穩的一年已經降臨。

“系好安全帶吧。”代表“硬著陸”派觀點的獨立評論人謝國忠如是忠告。

吳敬璉的弟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更是在2011年的一次小范圍報告中直言,中國經濟危機很可能在2013年爆發,引爆線不是房地產泡沫破滅就是地方債務危機,其表現就是部分中小企業破產,部分銀行破產,部分地方政府破產。

不過李坦言,“經濟危機發生也沒什么可怕的”,是“好事”,因為危機可以倒逼中國幾乎停滯的轉型和改革。

“一定是要過不下去了,咱們才改革。”在近期的一次論壇中,許小年這樣總結。他拿鐵道部舉例,說高鐵在市場上籌不到錢之后,鐵道部才說要改革,要政企分離,要對民間開放鐵路投資等。

“一啟動改革,中國經濟的天就晴了。”他說。

而改革的阻力來自哪里?在1月4日中共廣東省委十屆十一次全會上,廣東省委書記汪洋首次明確指出,利益集團是改革的阻礙。他說,三十年前搞改革,主要是擺脫意識形態的束縛,而現在搞改革,則要打破既有利益格局的制約。

“如果只是根據這個利益格局決定改革的取向,那么改革就不可能進行下去。”他警告說。

在經濟領域中,最大的利益格局顯然就是,政府和國有壟斷企業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最大贏家,他們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加劇了社會的貧富差距,四萬億更強化了這一利益格局。因此,財稅體制改革、國企改革也被很多人置于再次改革清單的前列。

吳敬鏈在2011年年末再次強調,要弄清政府權力的邊界。“在與市場的關系上,(權力)不能取代市場,不能利用公權攬買賣。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有限的和有效的政府。”他說。

一旦出口受困,內需尚不足以頂上,中國經濟的推手不得不再次落在了政府頭上。然而,政府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然弊病叢生,危機四伏。

重啟改革的操刀者不得不是既有利益的最大得益者——政府。這一次,政府如何選擇,將決定中國經濟乃至中國的未來。

2011年4月27日,在“免費午餐”的幫助下,湖南新晃侗族自治縣大坪坡村小的41名孩子第一次吃上了熱午飯。圖為一位同學給沒上學的弟弟喂飯。如何實現民富是中國改革的一大挑戰。 (王立三/東方IC/圖)

2011年,再次丈量了經濟從熱到冷的距離可以有多短:這一年,以抗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