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遠見】韓國網絡實名制興廢記
韓國政府早在2002年就開始推行網絡實名制,但實名制抑制網絡暴力效果并不顯著。2011年8月,韓國政府鑒于網民個人信息被大量偷竊和泄露,決定分階段廢除網絡實名制。良好或宣稱為良好的初衷可能帶來糟糕的結果,韓國網絡實名制的興廢即是很好的例子。
責任編輯:陳斌 實習生 魏晨捷
2005年,在首爾,一個女孩縱容自己的愛犬在地鐵里排便而不收拾,激起網民公憤,發起了強大的“人肉”搜索,女孩的姓名學校等身份信息很快被公諸天下,導致女孩因為壓力過大而精神失常。
不久后,知名人士林秀卿因為兒子溺死反遭到網絡上各種謠言的誹謗,這些事件使韓國大眾開始對網絡自由進行反思,不少人呼吁進行嚴格的網絡監管,維護網絡安全。
事實上,韓國政府早在2002年就開始推行網絡實名制,但當時只在政府網站實施,在社會上支持者寥寥。2005年的一系列事件后,支持網絡實名的民眾比例從30%多上升到60%以上,國會借機發布和修改《促進信息化基本法》、《信息通信基本保護法》等法規,一步步推廣網絡實名制。
2007年7月,網絡實名制正式在社會范圍內實施,韓國35家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