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真】“汞都”寒冬
責任編輯:李楠 馮飛
2012年1月初,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的寒冷讓外來人感覺刺骨,可當地人早已習以為常。43歲的楊國勇,穿著厚實,哆嗦著躲在簡陋的三輪車棚里。他每天一大早就趕到汽車站門口,等待從銅仁和湖南來此地的旅客。
萬山曾是國內最大的汞工業生產基地,被稱為“中國汞都”。其汞資源儲量亞洲第一、世界第二,高峰時年產量更是一度占到全國的七成。在1966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這里建立了國內最早的縣級行政特區——萬山特區??墒沁M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隨著汞資源逐漸枯竭,汞礦生產日益萎縮,以及汞礦開采造成的污染,到2000年底,貴州汞礦已累計虧損近億元,負債高達1.57億元,處于嚴重資不抵債的境地。2002年5月,開采了近600年的貴州汞礦實施政策性關閉破產。從那時起,一些土法上馬的煉汞作坊便藏在深山里悄悄開始作業。
楊國勇曾經在汞礦一干就是十多年,2002年,汞礦實施政策性關閉破產時,他只拿到1.9萬多元的買斷工齡費。之后,他在廣東、廣西等地四處打工,多年奔波后還是回到家鄉,用僅有的一點存款和父親資助的1萬多元,做起了三輪摩托營運。一個月1000元左右的賺頭,只夠他養家糊口的基本費用。
楊國勇的老父親楊新坐,今年74歲,也是把一輩子都貢獻給汞礦的老工人。由于職業關系,多年前就被診斷為2期矽肺。汞礦破產關閉,他每月只有1200元的退休金,剛夠吃飯。萬山的物價和一些大城市也差不多了,生活費再加上醫療費,負擔不輕。楊新坐現在能期盼的也就是政府能多發點傷殘補助。
楊國勇一家的命運也是居住在杉木董社區所有家庭的縮影。這里差不多全都是汞礦的下崗職工。年輕人多半都在外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留守家園——昔日紅火熱鬧、遠近聞名的萬山在寒冬里更顯冷清。七十多歲的田玉珍每天還到地里勞作,只有回到家里,看到老伴的遺照,才會想起自己在汞礦里逝去的青春。她的老伴楊新旗,就是因為矽肺晚期去世的?,F在她的兒子,還在汞礦關閉之后私人開設的煉汞廠里工作。萬山人,至少現在的兩代人,很難走出“汞”對他們生活的影響。
持續多年的開采,使得萬山的環境污染情況堪憂,除了森林、地下水,整個地質結構也產生了災難性的后果。據從有關部門了解,礦區底層下100米至150米內已基本被挖空,地下坑道呈上下五層蜘蛛網狀交錯,折合標準坑道長達970公里:“最嚴重的地方被挖了七層,最薄的地方僅有7米到8米,僅靠幾根大的礦柱支撐。”
隨著萬山最大污染源汞礦的關閉,經過近10年的環境治理,萬山區的環境有了一定改善。昔日“不喝本地水,不吃本地菜”的習慣已經得到部分改變。市場里賣的基本都是本地農產品。對于汞礦遺留下來的采空區問題,當地正逐步把采空區上的居民挪到鎮上新建的居民區中。
據當地政府介紹,萬山區正在探索產業轉型的道路。但近年來,萬山區引進的項目都是煉錳、煉鉀、煉汞。這些項目,同樣屬于較重污染型產業。
“汞都”寒冬
許多以前在汞礦工作過的工人現在又到煉錳廠里工作。他們說:這里算是污染很輕微的,不用戴口罩都行。
汞礦關閉后,萬山引進的項目,大多也是一些高污染產業。
大街上人煙稀少,當地的年輕人都在外面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留守。
一個廢棄的土法煉汞作坊,這種作坊給當地造成了嚴重的污染。
灰蒙蒙的天空籠罩著礦區。
大部分汞礦退休職工都不同程度地患有矽肺等職業病。他們希望政府能給予更多的傷殘補助。
年邁的田玉珍和老伴都是汞礦的退休職工,她背后是因為矽肺病去世的老伴的遺照。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