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人對中國的任何一次演出都非常喜歡”——中朝文化外交
2010年,作為“中朝友好年”的獻禮劇目,朝鮮版歌劇《紅樓夢》開始了在中國的巡演,同一時間,金正日開始了他的第八次訪華,《紅樓夢》的演出被媒體稱為一次“紅樓外交”。
責任編輯:袁蕾 助理編輯 朱曉佳 實習生 彭軍淋
離開將軍的日子
朝鮮版歌劇“梁祝”進入尾聲,祝英臺一身素服,站在梁山伯墓前哭墳,聲音凄婉。“我很擔心這一幕會喚起朝鮮演員對金正日的感情,場面失控。”演出前,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副董事長、中國駐朝鮮大使館前文化參贊孫曉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她也是朝鮮版歌劇“梁祝”中國巡演的“牽線人”??赐暄莩龊?,她放心了。
2011年12月31日,“金正日將軍”逝世第十四天,朝鮮血海歌劇團在北京國家大劇院完成了將軍的遺作。此前,他們一度要提前結束,最后還是如約完成了蘭州和北京的演出。北京是此番巡演的起點,也是終點。
中國版“梁祝”(上)和朝鮮版歌劇“梁祝”(下)中,祝英臺哭墳一場,雙方的版本有所不同。 2011年12月31日,朝鮮版“梁祝”演出進入尾聲,祝英臺一身素服,站在梁山伯墓前哭墳,聲音凄婉。中方牽線人孫曉紅一度很擔心這一幕會喚起朝鮮演員對金正日的感情,場面失控。 制作朝鮮版“梁祝”是金正日的指示,他對改編中國故事總是“饒有興致”。 (浙江小百花越劇團/供圖)
(浙江小百花越劇團/供圖)
公眾視線中的“血海”演員,并沒因為“將軍”的逝世而顯得情緒過分激動。演出前一天,他們手捧鮮花,盛裝列席長安大戲院,觀摩浙江小百花越劇團表演的越劇版“梁祝”,隨劇情發展時哭時笑。“他們告訴我,他們不懂中文,也看不懂英文字幕,但戲里傳遞出的感情,他們體會到了。”孫曉紅說。
按原計劃“小百花”與“血海”會舉行晚宴,但朝鮮演員們自發停止了一切慶典活動,晚宴換成了互贈禮物。“小百花”送出越劇版“梁祝”扇舞中的一個造型水晶雕塑,朝方則贈以朝鮮萬壽臺創作社創作的刺繡。
隨后舉行的中朝藝術家交流會上,兩國演員面對面坐下。“朝鮮版歌劇‘梁祝’充滿了想象力、創造力,帶給觀眾一種溫暖感、溫馨感。”“小百花”團長茅威濤評價。
“我們朝版‘梁祝’獲得成功,都應該歸功于我們敬愛的金正日同志。”血海歌劇團副團長李哲奎聲音哽咽。
2012年1月10日,孫曉紅陪同血海歌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