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族啟示錄
責任編輯:史哲、戴志勇、蔡軍劍
1970年代,蛙族依然鼎盛和繁華。當人民公社的社員們耘草時,蛙會從稻田的這頭逃到那頭,成百上千地聚集著,蔚為壯觀。月白風清的夜晚,當人們從田埂上走過時,蛙會跳起并尿濕人的褲管和鞋。蛙的聒噪聲安寧著那個時代許多人的夢境。
蛙的“悲摧”時代始于1980年左右。人們對其營養價值的過高評價,可以說是給蛙族帶來了滅頂之災。一個偶然事件使得情況似乎有所轉機:幾只大麻鴨因吃了被餐館拋棄的蛙頭和蛙皮,而一個個暴斃。其中的道理經人們論證是這樣的:人吃蛙,蛙少蟲多,蟲吃人糧;人滅蟲,“蟲堅強”被蛙吃,農藥累積,毒死鴨。于是從那時起人們開始立法保護蛙。但是蛙族的沒落之勢并未從此扭轉,因為農藥和食客依然存在,因為總是有人有道理而不遵循、有法制而不遵守。
如今,當人們論及食品安全的時候,大多著眼于蘇丹紅、三聚氰胺、鹽酸克倫特羅(瘦肉精)等所造成的直接危害,而較少關注食譜中那些貌似美味和營養的生靈們。其實,它們種族的衰落,同樣會給人類的未來埋下安全隱患。正如在大量捕食蛙族之后,人們就不得不面對高農藥殘留的口糧和蔬菜,以及那幾只暴亡的麻鴨。
蛙族的復興若是杳杳無期,則人類的“悲摧”時代也會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