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車諜影——華銳風電“間諜門”再調查
因為一樁普通的知識產權糾紛,因為金錢、女人、技術這些令人遐想的詞匯,兩家曾聯手創造華爾街奇跡的公司攪動了所有人的敏感神經。這起曾經轟動一時,至今余波未了的“間諜門”還有哪些沒有公布的事實?南方周末記者追蹤采訪奧地利克拉根福州檢察院、事件當事方、辯護律師,還原“間諜門”真相。
責任編輯:曹海東
因為一樁普通的知識產權糾紛,因為金錢、女人、技術這些令人遐想的詞匯,兩家曾聯手創造華爾街奇跡的公司攪動了所有人的敏感神經。這起曾經轟動一時,至今余波未了的“間諜門”還有哪些沒有公布的事實?
南方周末記者追蹤采訪奧地利克拉根福州檢察院、事件當事方、辯護律師,還原“間諜門”真相。
卷入風電“間諜門”丑聞之前,38歲的德揚·卡拉貝賽維克(Dejan Karabasevic)是位身家清白的塞爾維亞籍工程師。
他不會想到自己引發的一起知識產權糾紛會讓曾經的兩個合作伙伴——華銳風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銳風電)與美國超導公司(以下簡稱美國超導)——對簿公堂,也不會想到這樣一起普通的知識產權糾紛案件會至今余波未了。
最新情況是,2012年1月9日,原定于當日仲裁的華銳風電與美國超導合同糾紛案因北京仲裁委的原因,延期開庭。
事實上,早在2011年4月,二者關系就開始惡化。
華銳風電、美國超導知識產權糾紛案至今迷霧重重。 (勾犇/圖)
起初,兩家公司只是普通合同糾紛——美國超導稱其最大的客戶華銳風電不僅拒收該公司貨物,還對部分合同延期付款。然而,事件演化出人意料。在中國和奧地利展開調查后,美國超導懷疑其前雇員將竊取的風機核心軟件賣給了華銳。(具體參見2011年10月20日南方周末《誰動了我的技術》)
2011年11月初,華銳高級副總裁陶剛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對源代碼竊案予以否認。他表示:“華銳風電的低電壓穿越技術和方案,是由華銳800人研發團隊主導完成的。”
就此,一起簡單的合同糾紛變為知識產權之爭。在中國風電產業高速發展,風電核心技術并未完全突破、新能源貿易摩擦驟增的今天,這樣一起充滿“無間道”意味的事件已引起全球關注。
自2011年9月以來,美國超導已陸續在國內針對華銳風電提起了三起民事訴訟和一樁合同糾紛仲裁。2011年9月15日,美國超導亦向北京市海淀區公安局報案,要求立案刑偵?!?/p>
2012年1月17日,南方周末記者聯系華銳風電,詢問其對德揚在奧地利被判有罪的看法,并請求回復其是否侵犯美國超導知識產權。華銳公關部門一位負責人表示,華銳可在2012年1月19日作出答復。不過截至發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