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發行史上的一個悲劇”——于冬眼中的“龍門”與“十三釵”之戰
于冬:不管多少錢拍的,也要尊重電影市場規律。你見過《蝙蝠俠》跟《蜘蛛俠》同一天上映嗎?為什么美國六大公司都能坐下來協商檔期,中國電影就出兩部大片,非要自相殘殺,全世界看笑話?
責任編輯:李宏宇 袁蕾 助理編輯 朱曉佳
2011年的電影賀歲檔,《金陵十三釵》和《龍門飛甲》間的輿論戰爭比兩部影片本身更“精彩”。“龍門”上映日期最早定在12月18日,“十三釵”宣布12月16日上片;“龍門”也提前到16日;“十三釵”隨之提前到15日。
張偉平強勢要求提高制片方的票房分成比例至45%,最低票價提高5元,院線公司不滿,最終由廣電總局從中調解;張偉平不點名指責有同行降低影片分成比例,是“落井下石”。再后來張偉平以博納公司旗下影院拖欠己方影片票款為由,禁止對方放映“十三釵”;而博納一家影院在12月14日發布公告,拒絕放映“十三釵”及所有新畫面公司的影片。
2011年的電影賀歲檔,《金陵十三釵》、《龍門飛甲》同日公映,影片背后張偉平、于冬的媒體大戰,將中國電影的發行、院線和競爭格局擺上了臺面。 (許叢軍 CFP/圖)
硝煙彌漫虛實難辨,更難分清誰是誰非,兩部影片的曝光密度大大增加,也有人認為,他們商量好了炒作。
“炒作”的結果:躊躇滿志要奪10億票房的“十三釵”截至2012年1月15日尚未超過6億;“龍門”以近5.3億緊隨其后,業內預期雙片票房“過10(億)”算是達到,但“破16”顯然無望。
張偉平的新畫面和于冬的博納國際都是中國民營電影企業的中堅,且特色鮮明:前者綁定張藝謀,在影片投資和宣發上每每制造驚人話題,總能成為票房大戶;后者從發行港產片、內地香港合拍片起步,逐漸介入影片投資及影院建設,更于2010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目前基本完成制片、發行、放映三大環節的“垂直壟斷”。他們在2011年賀歲檔的市場激戰,究竟是個人恩怨,還是當下中國電影市場環境里必然出現的競爭格局?
2012年1月13日晚,南方周末記者專訪于冬,且聽一方觀點。
“中國電影不要自相殘殺”
南方周末:你與張偉平公開“較勁”,造成“賀歲雙雄戰”的輿論,你認為“龍門”此次勝了嗎?
于冬:作為專業的投資人、制片人,我認為“十三釵”一定不是6億拍的。第二,不管多少錢拍的,也要尊重電影市場規律。你見過《蝙蝠俠》跟《蜘蛛俠》同一天上映嗎?為什么美國六大公司都能坐下來協商檔期,中國電影就出兩部大片,非要自相殘殺,全世界看笑話?
我認為這是中國電影發行歷史上的一個悲劇。兩部重量級大片同一天開花,沒有贏家,都是為爭口氣出的下策。對于行業的競爭對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