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正在消失的記憶

綠皮車拖著復雜記憶,已在中國大地行駛了近60年,2012年,將很有可能是他們最后一次服役春運。

責任編輯:楊繼斌 蘇永通 曹筠武

綠皮車拖著復雜記憶,已在中國大地行駛了近60年,2012年,將很有可能是他們最后一次服役春運。

(何籽/插畫)

廣州廣鐵集團車輛段,檢修員騎著單車穿過鐵道去吃午飯,他身后那種老舊的綠皮車在鐵路的日常運營中已不多見,通常它們只有在春運中才再度煥發活力。 (馮飛/圖)

1987年,美國游記作家保羅·泰魯坐火車游歷中國,卻遲遲沒有被窗外的美景所吸引,他發現其所身處的被綠色鐵皮包裹的世界要有趣得多。在這個移動的長龍里,人們用驚人的熱情嗑瓜子、打牌、聊天和喝茶,每個人都好像在度假,總有無限的創意來打發時光。“中國人‘生活’在火車上。”保羅寫道。

這些見聞后來被他收錄于著作《騎著鐵公雞,坐火車穿越中國》中,在講述那個美麗的東方古國之前,他先描繪了一個軌道上的中國——“在這里,火車不是交通工具,它是這個國家的一部分,它是一個地方。”

25年后,保羅筆下的中國正在消失,她的火車變得更快速,鐵路也更完善,但問題卻更為復雜。

夢想的方舟

建國后相當長的時間里,火車幾乎是中國人唯一的遠行工具,5萬公里的鐵路像毛細血管般連通著空間人心。那時候的火車都是綠色的,源自計劃經濟時期對蘇聯忠誠的模仿,同時也是一種戰時審美遺留,“綠皮車”的稱謂由此而來。

在1980年代的官方語境里,火車代表著希望和力量。這樣的形象不時在小學課本、人民幣、掛歷或政治宣傳畫里得到強化,最終凝固成工業精神的象征和寫照。揮汗如雨的司爐工是勞模的常見形象,伸出半個身子手搭涼棚遠眺的火車司機也成為祖國開拓者的化身。就連時代的英雄——如歐陽海、周云成和戴碧蓉等,事跡也與火車相關。

十一屆三中全會所帶來的新氣象激發著每一個中國人,包括作家王蒙。1980年,他完成了首部意識流小說《春之聲》。故事發生在春節前夕一輛綠皮悶罐子車上,主人公是一位訪德歸來的工程師岳之峰。車上的世界是文革后中國社會的縮影,有埋怨的婦女、自私的乘客、卑劣的盜賊,也有隱忍的老農、盡職的警察和上進的學生。在最艱難的旅程里,一個抱著孩子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