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銷員不死——電影人于冬奮斗史
從北影廠一位普通發行員,到一個美國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把只有幾個人的民營小公司,做成國內第一的民營電影公司,于冬用了18年時間?!安┘{的發展和我個人的成長,是個挺艱難的過程,也是電影產業艱難崛起的過程?!?/blockquote>責任編輯:李宏宇 袁蕾 助理編輯 朱曉佳
于冬當發行員賣的第一部電影,是徐克的《黃飛鴻之獅王爭霸》,主演李連杰。十七年后,于冬當了老板,徐克找他投資3D版《龍門飛甲》,主演還是李連杰。
從北影廠一位普通發行員,到一個美國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把只有幾個人的民營小公司,做成國內第一的民營電影公司,出生于1971年的于冬,用了18年時間。“我從業18年,中國電影改革進行了18年。博納的發展和我個人的成長,是個挺艱難的過程,也是電影產業艱難崛起的過程。”
陳可辛和于冬(右)曾經合作成立了人人電影公司,本打算合作十部大片,但第一部《十月圍城》之后,兩人就“分道”。2001年成功發行港片《我的兄弟姐妹》讓于冬和博納一戰成名,積累了很多香港電影資源,但也有人認為“香港人綁架博納未來”。(CFP/圖)
喝出“副科長”
1993年,于冬在北京電影學院管理系讀大三,去北京電影制片廠發行科實習。發行科楊科長領著他們去吃羊肉泡饃,拿了瓶二鍋頭。一頓酒下來,于冬沒倒,處長指著他說:“這小子不錯,可以跑發行。”
中國電影發行體制的改革剛起步。以往的發行方式是“統購包銷”——電影制片廠拍完電影全部賣給中影公司,中影每個電影預付100萬,根據賣拷貝的數量給制片廠結賬,一個拷貝10500元,多退少補。如果賣了500個拷貝,中影結賬時再給片廠400萬;如果只賣了20個,等于片廠欠了中影80萬,會從下一部電影的預付款里扣除。
在這樣的體制下,出現了大批粗制濫造的小成本電影。“大家都是二三十萬拍個電影,交給中影,拿回的錢基本上發工資了,沒錢再拍片。整個制片業都陷入惡性循環。”于冬回憶。
1992年末的全國電影廠長會上,以韓三平為代表的廠長們集體炮轟中影的統購包銷,提出制片廠自主發行。呼吁得到了廣電部支持。1993年4月,電影局發布“3號文件”,電影制片廠獲得了自主發行權。大聲呼吁改革的韓三平們得到重用。
于冬第一次出差,跟著楊科長坐火車沿著京廣線先到了河南。國產片不好賣,北影給港片《獅王爭霸》搭上另外3部國產電影一起賣,給河南省發行公司開價150萬。對方幾個代表誰都不肯接,沉默了5分鐘,一位老發行科長說:“楊科長太瞧得起河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