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入世”與“文化航母”
文化可以交流,甚至融合,但最終“存異”。文明的趨向,卻是“求同”。因為文明的背后,是核心價值;而只有人類的共同價值,才最有價值。
責任編輯:袁蕾 助理編輯 朱曉佳
文化可以交流,甚至融合,但最終“存異”。文明的趨向,卻是“求同”。因為文明的背后,是核心價值;而只有人類的共同價值,才最有價值。
剛剛過去的2011辛卯,是辛亥百年,入世十年。距離第一次鴉片戰爭,則有一百七十年之久。在這段難以盡說的歷史中,我們民族從悲痛與屈辱、困惑與反思,走向了光榮與夢想。其中不可回避的內容之一,是我們與世界的“對話”。
西方世界對中國的了解,遠不如中國之于西方。我們的生活“半盤西化”,世界卻并沒有變得像中國,也沒有因為中國而產生文化上的巨變或質變。 (CFP/圖)
對話無疑包括文化上的。其狀況,讓人想起《千萬次地問》這首歌。鴉片戰爭以后,我們大量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思想、觀念、制度、主張,尋找自強和現代化的道路。這叫“千萬里我追尋著你”。但是,西方國家卻并沒有等量地引進我們的文化,我們的價值和價值觀。西方世界對中國的了解,遠不如中國之于西方。這叫“可是你卻并不在意”。結果是,我們的生活“半盤西化”。剪頭發,穿西裝,用電腦,打手機,過情人節、圣誕節,送巧克力、玫瑰花。喝的是人頭馬,學的是數理化,看的是《阿凡達》,逛的是東南亞,沒有誰再之乎者也,長袍馬褂。這叫“我已經變得不再是我”。然而世界并沒有因此變得像中國,也沒有因為中國而產生文化上的巨變或質變。這叫“可是你卻依然是你”。
這未免讓人不爽,尤其是在成為政治大國和經濟大國以后。因此不能不反思,為什么我們的文化不能走出去?為什么我們沒能像漢代、唐代、宋代那樣,成為世界公認的“文化大國”?罵帝國主義搞文化侵略是沒有用的。沒人強迫你看好萊塢,吃麥當勞,穿牛仔褲,也沒人攔著你賣炸醬面、狗不理。所以這事恐怕賴不到別人頭上,得從自身找原因。
單從心態上講,原因也許有三。首先是老惦記著年輕的時候,一說就是“文明古國三千年,李杜文章眾口傳”。開口先秦諸子,閉口唐詩宋詞,卻不想想現在能提供什么。這叫“徐娘心態”。其次是習慣于小打小鬧,今天弄個剪紙,明天弄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