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個人知識

半世紀以前,博蘭尼寫《個人知識》時,主要是批判實證主義,他當然不曾夢見“數位學習”時代的來臨。然而,在我看來,他所提出的想法對于數字時代的知識傳習仍是有效的。老師只會衰老,老師不會消失!

責任編輯:蔡軍劍

“老師只會衰老,老師不會消失!” 數字與教師共同提供的“混合式學習”才是將來可能走得成的路

2011年3月,我在復旦大學的光華講座之后,接受上海媒體的訪問。在那個訪問中,我特別強調人腦千萬不要計算機化了,當時匆匆未及細論,但我覺得關于這個問題,還值得再多說一點。

最近我曾在公開演講中提到“數字人文時代”的來臨,這將是人類逐步邁入的階段。但是我認為每一個歷史現象都不是只有單面的意義。以下我想舉兩方面的例子,第一個例子是說明對于某些人文研究的題目,數字科技可以是一種利器;第二個例子說明推廣數位學習應該注意“人”的問題。

2010年11月16日,我讀到Newsweek中的一篇文章,主要是在講數字人文的問題,它的標題是,如何用數字來開啟人文的豐富性。這篇文章強調數字科技是一個強而有力的工具,結合了數字、地理信息系統等等技術,可以做種種以前很難做到的事情。

這篇文章舉了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時代知識流動的研究為例。作者的題目主要是想探索這兩個思想大變動的時代中觀念的流向。因為啟蒙運動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