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碼】理解比懷疑更重要
懷疑精神當然不錯,但其濫用也很容易成為一種“陰謀論”式的認知態度:一遇異見,便傾向于從“壞”處解讀,似乎那里一定包藏了禍心。事實上,無論治學還是應世,最重要的態度都不是“懷疑”,而是“理解”。
責任編輯:蔡軍劍
濫用懷疑精神,容易成為一種“陰謀論”式的認知態度
記不得是哪位說的了:中國古書是豎排,讀起來好像不斷點頭說“是、是”;洋人的書是橫排,讀起來好像不斷搖頭:“no、no”。話很俏皮,目的是提倡“懷疑”態度。這在近代學者中很常見。陳垣先生講史源學,揭出兩句“金言”:“毋信人之言,人實誑汝。”也只是一個疑字。不過,他們也并非一味提倡懷疑。胡適曾言:“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待人要在有疑處不疑。”治學與為人是兩個不同領域,當有不同規則。然而有時這兩個領域也很難做出清晰的切分:學術問題的解決會從生活中獲得啟示,學者在治學中養成的習慣也常不自覺地體現在處世風格中。更重要的是,對于很多不求甚解的人來說,記住“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