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訪談錄】何謂公正?
中國先賢說過類似這樣意思的話,民不患寡,而患不“公”。但究竟何謂公正?又如何實際可行地實踐公正?動力何在,阻力何在?《潛規則》與《血酬定律》的作者吳思先生對歷史有獨到的研究,他對公正的思考,或能對讀者有所啟發。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魏晨捷
編者按:
中國先賢說過類似這樣意思的話,民不患寡,而患不“公”。但究竟何謂公正?又如何實際可行地實踐公正?動力何在,阻力何在?《潛規則》與《血酬定律》的作者吳思先生對歷史有獨到的研究,他對公正的思考,或能對讀者有所啟發。
公正:自作自受,得付相稱
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這就是公正。某件事是否公正,某種公正標準是否公正,都可用“自作自受”衡量,這是衡量公正的元公正,這是根。自由就是剔除了惡性付出的自付自得。
南方周末:“五四”時最響亮的一個口號,是民主與科學。1978年后到現在,可否說改革的目的,一是自由,一是公平,已不用摸著石頭過河?
吳思:公平是個組合,既公且平,大家都認賬。既然正了、公了,各方面的利益都照顧到了,自然平了。
南方周末:平是公的結果?公似乎不一定能平?
吳思:是的。有人問,市場經濟不公平嗎?為什么這么大的貧富差距?所以我盡量不用公平這個詞,有歧義。公是公正,平等是平等。平等又分機會平等和結果平等。機會平等屬于公正,結果平等則未必。
每個人得其所應得,付其所應付,就是公正、正義。有個詞特貼切:自作自受。一說自作自受,大家都服氣。印度的種姓制度,明明有人受歧視,只要說上輩子造孽了,這輩子當牛做馬也認賬。
這跟佛教的因果報應的說法相似,造孽就該遭報應。“自作自受”這個詞有貶義,不妨說“自付自得”: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這就是公正。某件事是否公正,某種公正標準是否公正,都可用“自作自受”衡量,這是衡量公正的元公正,這是根。
憑什么這是根?可以追溯到生命的根源。單細胞生物要活下去,總要付出,以獲得能量和營養,躲避危險,才能活。自作自受,怨不得別人。還要得付相稱,得不償失也活不下來。不遵從這套道理的生物,或死光了,或不能進化。這個道理就成為進化而來的公正觀,存活下來的動物都接受,反對者被進化淘汰了。
其實自由和公正的主體部分是重合的。公正是自作自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得付相稱。如果把自作自受的范圍縮小,剔除暴力欺詐,禁止作惡害人,那就是自由。自由就是剔除了惡性付出的自付自得。在這個范圍內,自己選擇,自己承擔后果。前三十年改革為什么有成就?就是自由度提高了。但還不夠,應繼續提高。
(向春/圖)
繼承制與遺產稅: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遺產繼承的正當性,就是自付自得的跨代展開。但兒子是白得的,難免打個折扣。遺產稅應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