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國》品得不公?
我真希望每一個《品三國》的讀者都設身處地,捫心自問:如果面對這種“真小人”,親歷這種“殘忍、暴虐”,我該怎么辦?還會昧著良心為他們大唱贊歌嗎?
◎《品三國》揚曹操,抑禰衡,透露出一股強烈的“成者為王敗者寇”的氣味
◎《品三國》說禰衡被殺是“咎由自取”,是為黑暗社會中特別惡的專制統治者尋找濫殺的理由,是對被濫殺者落井下石、掘墳鞭尸
明人繪曹操像 采自中國歷史博物館保管部編《中國歷代名人畫像譜》
6月初,易中天向武漢的老同學寄贈《品三國》,我獲贈一套。讀完之后,有兩大感想。一是視野開闊,氣勢宏大,文字暢達漂亮。二是有些文字有意無意流露了一種維護濫殺無辜者的形象,責備被濫殺的無辜“咎由自取”,特別不公平的態度。這一態度使我深感不安??紤]到它可能是《品三國》的瑕疵,是品讀歷史必須注意的問題,我不能不寫下感想和憂思,表達個人意見。下面,姑舉兩例說明。
伯奢家人,慘遭殺害
《品三國》為說明曹操濫殺呂伯奢家人但仍然不失“可愛”,用了很多筆墨。
公元189年,曹操因不愿與董卓共事,從京都洛陽逃跑回鄉,路過朋友呂伯奢家。據《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孫盛《雜記》,他僅僅因為懷疑別人準備謀殺自己,就誤殺了呂氏家人,然后“凄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一般認為,這是曹操陰險狠毒的絕好例證。但《品三國》指出,“僅憑此案就說曹操奸險歹毒,是有疑問的”,因為第一,他能夠“凄愴”,總算沒有“喪盡天良”。第二,那句話中的“人”是特指“個別人”亦即呂氏家人,而不是泛指普天下“所有人”。整句話也是“就事論事”,表達一種既抱歉又無奈的情緒。不像《三國演義》所改寫的那樣,他毫不“凄愴”反而“理直氣壯”地說出了針對天下“所有人”,并能表明他“一貫如此”的人生信條:“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彼?,他雖“惡”但“程度”不高,“分量”不重,還“保留了一部分善心”。第三,即使曹操不“凄愴”,即使那句話等于《三國演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