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義實踐:中國“站起來了”的歷程(下)

就抗戰而言,核心的爭論就是國共兩黨誰的功勞大。今天應當說,抗戰初期,中共武裝在正面戰場上還是頗有作為的。而另一方面,國民黨軍隊在敵后地區的活動也不能忽視。

責任編輯:劉小磊

【民國歷史的不同面相之五】

今天應當說,抗戰初期,中共武裝在正面戰場上還是頗有作為的。而另一方面,國民黨軍隊在敵后地區的活動也不能忽視。

共赴國難:抗日戰爭中的“正面”與“敵后”

承認民國政府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站對隊”的重要性,當然不是輕視國人自身的努力。

拿抗日戰爭來說吧,中國軍民的浴血奮戰,就是“站隊”能起作用的前提。盡管中國軍隊的戰績并不理想,這場戰爭也不是僅靠我們自己打贏的,但正是由于國人的屢敗屢戰,堅持到底,絕不投降,才贏得了世界的尊敬,使反法西斯陣營的勝利成為中國的勝利,得到了“站隊”的果實。如果中國政府像汪偽鼓吹的那樣投靠了日本,站錯了隊,也就談不上什么果實了。

說起來,抗日戰爭和辛亥革命,這兩件大事,20世紀的中國人都引以為豪。但在共同的自豪下,不同的解釋也有很大沖突。

共產黨武裝實力弱,對日作戰規模小,殲敵少,犧牲官兵較少,尤其是將領極少犧牲。但中共武裝從無成建制降敵成為偽軍之例。相對其實力而言,或相對其損失而言,其作戰效率應當說是超過國民黨的。圖為延安八路軍戰士在操練。

就抗戰而言,核心的爭論就是國共兩黨誰的功勞大。與此相關,過去還有在迫使日本投降方面,美國與蘇聯誰起的作用更大的爭論。大陸曾強調說,美國人打海島扔原子彈都不管用,蘇聯人一出兵日本就投降了。自從中蘇鬧翻后,就很少這樣說了。

但國共之間的互相指責——你說我“游而不擊”,我說你“消極抗日”——卻一直沒有停息。近年來,這兩種說法都逐漸淡出,我們這里一方面仍強調共產黨是抗戰的“中流砥柱”,另一方面也承認兩黨各有貢獻: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共產黨軍隊在“敵后戰場”,都功不可沒。這無疑是一大進步。

不過認真想來,所謂國、共軍隊分別在“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抗日,這個提法語出有因,卻很不準確。

首先,當時中共中央所駐的陜甘寧邊區,并非“敵后根據地”。她三面接壤于大后方國統區,東面則隔黃河與日本人對峙。沿黃地區設有神府、兩延(延川、延長)兩個河防司令部,兩司均隸屬于八路軍“后方留守兵團”。這里所謂的“后方”,當然不是敵后,而是“我后”,以這一戰略后方為依托的河防作戰,自然不是什么“敵后”行動,而是“正面戰場”的一部分。

河防作戰規模不大,但被廣泛宣傳為我黨抗戰樣板的平型關、陽明堡等著名戰斗,也都不是“敵后”作戰。這幾次戰斗,都發生在當時中國統帥部統一部署的晉北、太原保衛戰中,國民黨軍隊的正面抗擊,與八路軍的側后方伏擊,實際上是同一場戰役的不同戰術部分。

尤其是平型關之戰,國民黨軍在關門,正面阻擊敵主力;八路軍則奉命從側后伏擊日軍輜重隊,兩邊槍炮互聞,硝煙互見。這種戰術上的側后方,如果也算“敵后”,那舉凡淞滬、忻口、徐州、武漢等正面戰場上的所有重大戰役,均有這種“敵后”作戰,它也就不成其為八路軍、新四軍特有的作戰方式了。

我們能說,在臺兒莊會戰中只有孫連仲、池峰城堅守臺兒莊是“正面戰場”,而從側后方出擊日軍的湯恩伯部是“敵后戰場”嗎?

實際上,我們出版的許多抗戰史著作在關于“正面戰場”的描述中,并不回避中共武裝的活動。例如《中國抗日戰爭史地圖集》的“太原會戰”一章中,載有“太原會戰中國軍隊指揮系統表”,在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副司令長官黃紹竑轄下,朱德率領的第十八集團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