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高華年 一個標點也不能錯
9月18日,高華年離去,帶走了中山大學最后一片西南聯大的云彩。有人痛哭,有人嘆息,隨著老學人的離去,少數民族語言研究在南方也就失傳了。這是一個冷門的領域,異常艱苦。
導讀:“他最愛看書,最討厭應酬,”妻子植符蘭回憶起高華年,說,“他總是一個人躲到書房里。”靜守書齋、淡薄名利,是這位語言學大家給世人留下的形象。9月18日,高華年離去,帶走了中山大學最后一片西南聯大的云彩。
編者按:1916年,高華年出生于福建南平市。1940年代求學于西南聯大,師從早期中國語言學界“三巨頭”之羅常培、李方桂。“趙元任是現代語言學的開山祖,羅常培繼承了趙元任,高先生又是羅常培的得意門生。”中大中文系教授傅雨賢說。
前言:在西南聯大,高華年深入周邊山區,調查研究少數民族語言,并練就一項“絕活”——“凡人類發出的任何聲音,他都能迅速辨音,加以模仿,用國際音標記錄下來。”傅雨賢說。審音、辨音、記音是語言學最重要的基本功,高華年這方面的才華遠在他人之上,“羅常培之后,他是中國審音辨音第一人。”
引用:羅常培對高華年很賞識,他在《蒼洱之間•蜀道難》中寫道,“……高華年君治納蘇語和窩尼語,都有相當的成績。”求學期間,高華年用兩年時間完成了十七八萬字的論文,羅常培知其經濟拮據,親自給時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兼代系主任的馮文潛寫信,推薦其為教員。
說明:更多的歷史細節,已無人知曉。跟隨高華年五十載的傅雨賢,從未聽他敘述與名人的交往。只是在一次學術探討中,高很有興致,才說了一句,“當年羅先生對我嚴格到了苛刻的地步,一個標點也不能錯。”
傅雨賢依然記得80年代的一個故事。那時一個外校研究生由于本校沒有碩士授予點,申請來中大參加答辯。高華年看到學生論文探索了新領域,十分高興,便叫傅幫其修改。傅修改了三天三夜,把論文交給高華年。高看完說了一句:可以答辯了。
批注左浮動:傅雨賢依然記得80年代的一個故事。那時一個外校研究生由于本校沒有碩士授予點,申請來中大參加答辯。高華年看到學生論文探索了新領域,十分高興,便叫傅幫其修改。傅修改了三天三夜,把論文交給高華年。高看完說了一句:可以答辯了。
傅雨賢依然記得80年代的一個故事。那時一個外校研究生由于本校沒有碩士授予點,申請來中大參加答辯。高華年看到學生論文探索了新領域,十分高興,便叫傅幫其修改。傅修改了三天三夜,把論文交給高華年。高看完說了一句:可以答辯了。
傅雨賢依然記得80年代的一個故事。那時一個外校研究生由于本校沒有碩士授予點,申請來中大參加答辯。高華年看到學生論文探索了新領域,十分高興,便叫傅幫其修改。傅修改了三天三夜,把論文交給高華年。高看完說了一句:可以答辯了。
傅雨賢依然記得80年代的一個故事。那時一個外校研究生由于本校沒有碩士授予點,申請來中大參加答辯。高華年看到學生論文探索了新領域,十分高興,便叫傅幫其修改。傅修改了三天三夜,把論文交給高華年。高看完說了一句:可以答辯了。
傅雨賢依然記得80年代的一個故事。那時一個外校研究生由于本校沒有碩士授予點,申請來中大參加答辯。高華年看到學生論文探索了新領域,十分高興,便叫傅幫其修改。傅修改了三天三夜,把論文交給高華年。高看完說了一句:可以答辯了。
我是斜體:傅雨賢依然記得80年代的一個故事。那時一個外校研究生由于本校沒有碩士授予點,申請來中大參加答辯。高華年看到學生論文探索了新領域,十分高興,便叫傅幫其修改。傅修改了三天三夜,把論文交給高華年。高看完說了一句:可以答辯了。
我是上標1我在測試上標后的內容能不能顯示
傅雨賢依然記得80年代的一個故事。
- 有序項目編號
- 有序項目編號
- 有序項目編號
- 有序項目編號
- 無序項目編號
- 無序項目編號
- 無序項目編號
- 無序項目編號
- 無序項目編號
我是小標題一
批注右浮動:傅雨賢依然記得80年代的一個故事。那時一個外校研究生由于本校沒有碩士授予點,申請來中大參加答辯。高華年看到學生論文探索了新領域,十分高興,便叫傅幫其修改。傅修改了三天三夜,把論文交給高華年。高看完說了一句:可以答辯了。
傅雨賢依然記得80年代的一個故事。那時一個外校研究生由于本校沒有碩士授予點,申請來中大參加答辯。高華年看到學生論文探索了新領域,十分高興,便叫傅幫其修改。傅修改了三天三夜,把論文交給高華年。高看完說了一句:可以答辯了。
傅雨賢依然記得80年代的一個故事。那時一個外校研究生由于本校沒有碩士授予點,申請來中大參加答辯。高華年看到學生論文探索了新領域,十分高興,便叫傅幫其修改。傅修改了三天三夜,把論文交給高華年。高看完說了一句:可以答辯了。
傅雨賢依然記得80年代的一個故事。那時一個外校研究生由于本校沒有碩士授予點,申請來中大參加答辯。高華年看到學生論文探索了新領域,十分高興,便叫傅幫其修改。傅修改了三天三夜,把論文交給高華年。高看完說了一句:可以答辯了。
我是小標題二
傅雨賢依然記得80年代的一個故事。那時一個外校研究生由于本校沒有碩士授予點,申請來中大參加答辯。高華年看到學生論文探索了新領域,十分高興,便叫傅幫其修改。傅修改了三天三夜,把論文交給高華年。高看完說了一句:可以答辯了。
傅雨賢依然記得80年代的一個故事。那時一個外校研究生由于本校沒有碩士授予點,申請來中大參加答辯。高華年看到學生論文探索了新領域,十分高興,便叫傅幫其修改。傅修改了三天三夜,把論文交給高華年。高看完說了一句:可以答辯了。
我是小標題三
傅雨賢依然記得80年代的一個故事。那時一個外校研究生由于本校沒有碩士授予點,申請來中大參加答辯。高華年看到學生論文探索了新領域,十分高興,便叫傅幫其修改。傅修改了三天三夜,把論文交給高華年。高看完說了一句:可以答辯了。
批注居中:傅雨賢依然記得80年代的一個故事。那時一個外校研究生由于本校沒有碩士授予點,申請來中大參加答辯。高華年看到學生論文探索了新領域,十分高興,便叫傅幫其修改。傅修改了三天三夜,把論文交給高華年。高看完說了一句:可以答辯了。
傅雨賢依然記得80年代的一個故事。那時一個外校研究生由于本校沒有碩士授予點,申請來中大參加答辯。高華年看到學生論文探索了新領域,十分高興,便叫傅幫其修改。傅修改了三天三夜,把論文交給高華年。高看完說了一句:可以答辯了。
傅雨賢依然記得80年代的一個故事。那時一個外校研究生由于本校沒有碩士授予點,申請來中大參加答辯。高華年看到學生論文探索了新領域,十分高興,便叫傅幫其修改。傅修改了三天三夜,把論文交給高華年。高看完說了一句:可以答辯了。
南方周末:高華年喜歡給妻兒講西南聯大的趣事,他會講當年男青年們追求林徽因的盛況,會講學生去羅常培家玩鬧,樓上的陳寅恪有時用拐杖篤篤地敲,大家便靜默不語。植符蘭問他,我把它們記載下來,以后出版好不好?高趕緊制止,“千萬別。”
受訪者:他時常對著鏡子發各種古怪的音,自得其樂。有時他對著孩子發音,植符蘭看著父子三人穿越在各種人類奇特的語音當中。
南方周末:兩個孩子——高植生、高符生都以妻子植符蘭的名字命名,學生曾問,如果再有老三,就取名“高蘭生”嗎?高笑著點頭,“是的”。
受訪者:高華年一生曾有兩次重要的選擇。1949年蔣介石撤離臺灣,飛機停在機場接教授們離去。當時高已是南開大學副教授,在受邀之列,但他選擇南下到嶺南大學。另一次是1954年院系調整,中大語言學系并入北大,當時只有高和幾位老師留下來。之后,他擔任中文系語言學教研室主任,再沒離開過中大。
南方周末:1958年,他完成了《彝語語法研究》一書,奠定了在少數民族語言研究領域的地位。除此之外,他還研究語言理論、方言等。早在1950年代初,高華年對植符蘭說,“你是廣州人,以后你來發音,我來記音,一塊做廣州方言研究。”兩人于是研究了近十年。成果出來時,卻遇上了文化大革命。
受訪者:幸好,高華年并沒有遭遇太大的磨難。對于政治,他保持著疏離寡淡的態度。在1949年之后的政治運動中,他極力躲避。逃不掉的,就隨大流,說幾段報紙登的話敷衍了事。直到1980年,《廣州方言研究》得以才在香港出版,這是國內第一本系統研究廣州方言的著作。高植生記得,那時他們反復校對,一人念原稿,一人對著印刷本,“標點符號都不能錯”。
傅雨賢依然記得80年代的一個故事。那時一個外校研究生由于本校沒有碩士授予點,申請來中大參加答辯。高華年看到學生論文探索了新領域,十分高興,便叫傅幫其修改。傅修改了三天三夜,把論文交給高華年。高看完說了一句:可以答辯了。
當地時間14日凌晨1點多,奧朗德在發生襲擊的巴塔克蘭劇院表態稱,對恐怖分子決不饒恕。次日早晨9點多,“Élysée”又更新了一條關于總統的動態:“今天早晨在總統府的防務會議”。
傅雨賢依然記得80年代的一個故事。那時一個外校研究生由于本校沒有碩士授予點,申請來中大參加答辯。高華年看到學生論文探索了新領域,十分高興,便叫傅幫其修改。傅修改了三天三夜,把論文交給高華年。高看完說了一句:可以答辯了。
傅雨賢依然記得80年代的一個故事。那時一個外校研究生由于本校沒有碩士授予點,申請來中大參加答辯。高華年看到學生論文探索了新領域,十分高興,便叫傅幫其修改。傅修改了三天三夜,把論文交給高華年。高看完說了一句:可以答辯了。
附言:高華年對學生很嚴格。1950年代,學生到家里來上課,每個人要對著老師發音,直到完全正確。后來,他的學生遍布各地,其中有著名的語言學界“七君子”。
傅雨賢依然記得80年代的一個故事。我是粗體我是粗體我是粗體那時一個外校研究生由于本校沒有碩士授予點,申請來中大參加答辯。高華年看到學生論文探索了新領域,十分高興,便叫傅幫其修改。傅修改了三天三夜,把論文交給高華年。高看完說了一句:可以答辯了。
我是粗體我是粗體我是粗體
傅雨賢依然記得80年代的一個故事。我是超鏈接我是超鏈接我是超鏈接那時一個外校研究生由于本校沒有碩士授予點,申請來中大參加答辯。高華年看到學生論文探索了新領域,十分高興,便叫傅幫其修改。傅修改了三天三夜,把論文交給高華年。高看完說了一句:可以答辯了。
傅雨賢依然記得80年代的一個故事。那時一個外校研究生由于本校沒有碩士授予點,申請來中大參加答辯。高華年看到學生論文探索了新領域,十分高興,便叫傅幫其修改。傅修改了三天三夜,把論文交給高華年。高看完說了一句:可以答辯了。
背景資料:傅雨賢依然記得80年代的一個故事。那時一個外校研究生由于本校沒有碩士授予點,申請來中大參加答辯。高華年看到學生論文探索了新領域,十分高興,便叫傅幫其修改。傅修改了三天三夜,把論文交給高華年。高看完說了一句:可以答辯了。
中文系教授張維耿說,高華年從不“言己之長,言人之短”,評級和津貼也從不主動要求。高華年曾申請博士點,沒通過,張讓他再次申請,說反復申請就能成功,高不愿意。
高華年晚年時,有人請他上電視,他拒絕被圍觀;有人高薪請他到香港當博導,他也拒絕。他成天在書房修改自己的著作,看學生的書,給他們寫序。“每寫一篇,都要把書看完。從不亂寫一個字。”植符蘭說,他指出錯誤之處,說,“不能讓一句錯的流傳出去,說那是高華年說的。”
幾年前,他摔了一跤,骨裂。此后又摔了多次。傅去看他,他總說,自己活得太累,想走了。在醫院的隔離房,他度過最后幾個月。有人痛哭,有人嘆息,隨著老學人的離去,少數民族語言研究在南方也就失傳了。這是一個冷門的領域,異常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