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意志下的文化集成葛劍雄談中華文化標志城
有人說浪費。的確是要花點錢,但如果不這樣做,全國各地你祭黃帝他祭女媧……一個地方起碼五六個在祭,這個加起來就不浪費嗎?省長整天在那里燒香跪拜,這就好嗎?
“你說誰能代表中國呢?等到它自然形成,一萬年也不會有一個全國認同的圣地。必須人造,必須由中央政府授權,全國人大討論,體現國家的意志?!?/STRONG>
葛劍雄 Lenti/圖
2008年3月1日,山東省在北京面向全球發布中華文化標志城創意規劃方案征集公告 馮琳/圖 山東濟寧提出建設的中華文化標志城,從3月的政協會議上,被熱議至今。作為復旦大學概念設計方案的總負責人、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一段時間以來,葛劍雄教授不斷地接待媒體,自稱“有問必答”,“事情越講越清楚”。
4月,南方周末記者在上海專訪了葛劍雄教授。
除去項目的決策程序和預算爭議,他所設想的國家紀念體系是何形貌?中國當前是否有必要實施人為的文化集成?文化副都的內在理路何在?
在一個項目的背后,人們又一次面對著安放“中華文化”的宏大命題。
做,還是不做?
南方周末:“中華文化標志城”這個概念是誰提出來的?
葛劍雄:2006年我接手時已經有“中華文化標志城”這個概念了。我接手就覺得這是個難題:標志是抽象的、原則的、象征性的;一座城,那是具體的——否則怎么叫城呢?這兩個概念怎么融合起來?我們到曲阜去,跟他們談了差不多一天。我問他們,他們始終也講不明白,當時就只有一個原則的東西。
南方周末:他們跟你談的時候,你感覺他們想要什么?
葛劍雄:他們當然想為地方了,這誰都明白。他們讓我看了很多東西,希望我都搞進去,一發言都是突出齊魯怎樣了不得。我后來想:要么不做,要做就只能做成文化副都。
南方周末:這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改變地方招商引資、圈錢圈地的操作現實?
葛劍雄:如果真的是國家來管,比如紀念堂,誰要你招商引資???外圍配套,地方可以招商引資,但國家紀念堂不能這樣。所以我強調一定要國家投入。要是人大通不過,就不搞。我明確納入國家意志,明確防止地方圈錢。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